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家國情懷年味馨

2019年02月18日 17:39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主講人簡介:

李漢秋,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安徽大學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教學,是中國《儒林外史》學會會長。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漢秋先生致力于建設中華節日體系,首倡清明、端午、中秋傳統節日放假。呼吁創設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和其他人倫節日,是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創會會長、中華父親節促進會會長。同時,他還致力于推進道德建設。現年屆八旬仍筆耕不輟。

李漢秋

編者的話:

■春節,是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重要時刻,是中華民族聚人氣、凝人心的重要時分,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開端。春節的起源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承載著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凝聚著中國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在元宵佳節到來之際,本期講壇特別邀請李漢秋委員講述具有家國情懷的春節。

珍愛生命辭舊迎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似水流年,留也留不住。中國人自古就珍愛生命,因而在生命流逝中具有界碑意義的年關,積淀下隆重的儀典。

生命的長度以時間計,時間的單位以年、歲計,過一年就增一歲。珍愛生命就珍重這年年歲歲辭舊迎新的交接,生命一年年流來,充滿夢想;生命一年年流去,珍重送別。

這交接之處就是時間里的年,就像空間里的古代驛站,一年年一站站,是前一路段(時段)的到達點,又是下一段的出發點。

到達和再出發之間,這時節正值天寒地凍的冬季,在自然經濟的農耕時代,農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閑,安享一年的勞動成果,安安生生過大年,積儲能量,協調關系,迎接春陽。正月初一是迎新年的“元日”,而傳統過年則不僅指這一天,而是一個過程,可長達月余,其中有幾個節點。

冬至是每年中白天最短之日,按傳統的陰陽說法是陰盛之時,視為冬天之“至”。我國從東南到西北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自然農業時代,人們仿佛覺得天地生命萬物的生長成長都已處于冬眠狀態,人也休息生息,靜待“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詩句)。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華北歌謠“小孩小孩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沿自上古的蠟祭,可視為過年的前奏。俗話“報信兒的臘八粥”,臘八粥有佛教的意義,從養生的意義來看,這是一次普及性的食物養生、冬令進補的“營養餐”,也可起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

小年,在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在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這已是過大年的序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謠里都說到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其時大人小孩老圍著鍋灶轉,準備過年的美食佳肴。確乎也是“灶王爺”最忙的時候,傳說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情況呢。這節俗提醒人:要“修身齊家”端正家風、家教,好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河北邯鄲民謠:“糖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集上店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家家捏餃子。”

終于迎來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的除夕,到了辭舊迎新的交接點上,舉行儀式——守歲。在生命不同階段者有不同的感觸:“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梅堯臣詩句)。畏老惜殘更,跟即將逝去的年華依依惜別,無限感慨。但是不要緊,送走舊年就迎來新年,“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李世民詩句)。天增歲月人增壽,萬象更新,燃起新的希望,升起新的憧憬,擘畫新的人生。辭舊迎新可突出“新”,發展出更新、創新精神。

中國人具有時間不斷更新的意識,舊時間之將逝即意味著新時間之到來。新生命的誕生,也正可視為原生命的嗣續發展,周而復始,代表生命的生生不息。所以我們把除夕和年初連在一起,把冬儲和迎春連在一起。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表現了中國人的生命觀。“一元復始”,原指天地之氣,春來復蘇;萬象更新,重新開始,比喻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所以特重除舊布新。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名句,“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等春聯,都突出了這層意思、突出一個“新”字。新年到來,對個體和社會群體而言,有可能打開新的局面,帶來新的機遇,萌發新的希望,從而滿懷信心展望未來。正因為年年都有與“天時”相應的辭舊迎新的感覺和心態,所以中華民族雖歷經五千年之久,仍然毫無暮氣,充滿活力,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創造新的美好前景。其中就蘊含著創新精神,這是與當今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應著重發揚。同樣,在人的一生中,中華年都寓含繼往開來和生命更新的意義,這是中華年的深刻意涵。

人倫親情家國情懷

人倫情義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辭舊迎新舉行儀式、形成典禮。在哪里舉行呢?各個層級的團拜是社會層面的好方式。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致辭說:“春節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分。游子歸家,親人團聚,朋友相會,表達親情,暢敘友情,抒發鄉情,其樂融融,喜氣洋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是的,對于自然個體來說,標志生命消長的紀念地,最自然的地方就是生命誕生和最初成長之處,這就是家!在這里,有賜予生命的父母,有見證生命誕生和成長的親屬。他們是生命軌跡的護養者、見證人,也是生命儀式的基本隊伍。儀式越來越隆重,年復一年積淀成民俗——回家過年。

中華傳統節日注重人倫感情。過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功利境界回到天倫境界。2013年的春運就已有31億人次(今年也差不多),這是一個什么概念?這意味著把整個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日本的人口加在一起,一個月里面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堪稱地球的大遷徙!什么偉力能掀動如此大的遷徙?——人倫情義。

人之初,從家教始。親子之互愛出自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計功利、不計“支出”“收入”的。這種親子間的天然關愛和無私慈孝精神,是人類愛心的最初種子,也是道德啟蒙的起點和基石。以此為根而繁衍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應是天然而富人性的。仁愛之心,博愛精神,都是這種愛心的推衍和升華。

愛是道德的基礎,情感是構成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2017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致辭中有一段專門講真情,我覺得堪稱一篇“真情頌”。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注入真情實意的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

中華傳統節日就是培育人倫道德的沃土,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每逢佳節倍思親”,貫穿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祭拜祖先、夫妻恩愛、親慈子孝、感恩長輩、關愛晚輩,安享天倫之樂。敦睦情懷、慈愛心腸擴及敦親睦鄰、友朋溫馨、人際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是“福”。

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而且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里湯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吃餃子,而是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趕回來參加闔家團圓的盛典,一年燈火盼人歸,歸來實現闔家團圓的愿景,這是一種心愿,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心愿、責任與義務,常常還攜帶著一件件不遠千里帶回家的禮物,不論貴賤,都承載著人倫的溫情。請看:

貴州的一位農民工,為節省200元路費,自己騎摩托車,風餐露宿,懷揣一支琴帶回家給兒子,這支琴就花了他700多元,只要兒子高興,他這個父親就得到最大的安慰;一個做兒子的大學生,為當清潔工的母親挑選了一對護耳帶回家,只要媽媽耳朵不受凍,做兒子的心里就好受一些。這位父親、這位兒子代表的是所有風雪歸來人,他們帶回的何止是一份禮物,他們帶回的是親情、是溫暖。這就是中國人的感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家,這就是中國人的過年。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2月3日在春節團拜會上致辭說:“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

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的家國情懷,這是年節文化的精蘊。今年我們聽到,“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歌聲響遍天南地北,唱出男女老少的心聲。各地還以快閃方式,聚眾齊唱,向祖國深情表白。這是己亥年的亮點,是典型的唱響主旋律。

中華文化“立愛自親始”,但從來不停留于“親親”,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以家庭和血緣為主導的“親親”擴及“仁民”,再擴及“愛物”,乃至具有“民胞物與”(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懷。《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中國人早就把家這個基本關系擴大了,已把人類的愛心和德行由本義屬于家庭的親子之愛,推廣到對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間所有的物的更為廣泛普遍的愛,把人倫的觀念貫徹到天地萬物之中。從愛親走向“泛愛眾”,從家庭走向國家、走向社會、走向自然。愛是道德的基礎,珍惜這種愛親的情感體驗,把它培育起來,推展開來,就會養成健康發達的愛心和德性。以此為根而繁衍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應是天然而富人性的。

中華文化從來就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對家庭的責任感、整體感中培育對國家民族、對天下的責任感:“位卑未敢忘國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庭是培育愛心和責任感的全天候學校,受益的卻不僅是家庭,而是全社會,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

中華年,最容易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友人、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充盈著親情情結、敬祖意識、報本觀念、報國情懷,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它是社會和諧的促進器、民族情感的黏合劑、愛國精神的強化器。過好年,顯然有利于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團結、維系國家統一,有利于加深全世界中華兒女的親情,有利于祖國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擴及社群守正出新

與現代社會相適應,過年活動擴大到社會是必然走勢。

中央很重視傳統節日,早就指示多策劃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策劃活動,是需要各級、各有關方面下力氣做好的事,各地的“文明辦”“活動辦”,尤需努力。我們要立足于群眾樂于參與和便于參與,積極創新載體、形式和內容,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群體設計項目、開展活動,提高年節文化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觀賞性、教育性、娛樂性,把年節文化活動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用優秀傳統文化點亮人民群眾的家國情懷。

團拜活動很可以發展。單位團拜,已經在開展,但都在過年之前。過年之時可以開展多層面的團拜。有的青年說,傳統節日是家人過;洋節是跟朋友過,很放松。我們的傳統節日何嘗不可以跟朋友一起過呢?開派對,AA制等等,在朋友團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誤,可以營造得很輕松活潑呀。可以把洋節的長處汲取過來吧。發揚“敦親睦鄰”的傳統,親戚也可以團拜,鄰里也可以團拜。可以“輪流坐莊”,N年輪到一次,精心做好東道主;鄰里團拜也可以由社區主持,大家參與,村莊和城市社區的“長桌宴”也是一種方式。密切鄰里關系也是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

傳統節日幾乎都是傳承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我們的傳統節日及其中的禮俗、文化事項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傳統節日保護得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節日要找回文化記憶。由于歷史的原因,將近有一個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被邊緣化,被淡忘,被失憶。因此,我們現在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找回文化記憶、習俗記憶,并使之跟上時代的步伐。近百年來,本該不斷發展的習俗由于斷裂而停止了生長,成了記憶標本。因此,我們在找回曾經的記憶后,要迅速償還歷史的欠債,并給它注入時代的生長因子,使之跟隨時代的脈搏一起發展。唯有此,尋找回來的習俗才能再次被時代擁有,文化記憶才能重新延續。廟會就是顯例。

在過年和元宵時,廟會是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理想公共空間。人們舉家走出去到哪去呢?可以全家都參與活動的地方———廟會。廟會已發展為群眾性的大型文化活動,可以游走,可以互動,是它的特有功能。

廟會的兩種動人圖景:孩子騎在爸爸肩頭興高采烈,老人安坐輪椅上,晚輩推著跟著逛廟會。

廟會近年恢復發展得很快,可惜內容和形式都遠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各地有關主管部門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還要花大力氣復活有生命力的傳統項目,策劃、創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北京的天壇和地壇廟會分別恢復了祭天和祭地的儀式,地壇廟會今年限制了小吃攤點,增強文化活動。北京龍潭公園圍繞動感、現代風格,結合冰雪、棋類、競技、非遺等內容,打造了包括文化、體育、民俗、低碳等28項共128場的活動演出。創新更多的是新廟會,如“京津冀中華大廟會”有許多新招:從一月起三大活動上線,參賽選手將自己的創業練攤夢想、藝人現場路演絕活視頻、老物件照片及其背后故事,發布到網上,讓網友投票決出最終的入圍者,亮相廟會,讓人們都有機會參與到廟會中來。晚間的音樂激光焰火秀,每晚一個主題。搖滾音樂酒吧為年輕人打造個狂歡的舞臺。兒童樂園里,從經典海洋球、樂高積木,到高科技的3D打印照相館、挖掘機體驗等游樂設施,為兒童及其家長帶來歡樂。

表演藝術是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中的廟會是表演藝術展示展演的重要窗口。廟會可以和社區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社區群眾參與,成為社區活動的舞臺,而社區活動是廟會的豐富資源和堅強后盾。央視開門辦春晚“我要上春晚”從群眾中選拔節目,廟會的演出也可從社區活動中選拔吧。

各地都在發掘傳統年節習俗,找回了許多年節習俗文化記憶。舞龍很適合廣場演出,現已找回幾十種龍燈,數不勝數,真可謂百龍騰飛耀中華;舞獅不僅適合廣場,也適合堂會演出,有的憨態可親,有的威武雄壯,騰挪跌宕,抖出醒獅的八面威風。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年青島還出現水下舞龍舞獅。這兩個家族前途廣闊。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學會等單位曾聯合舉辦“中華春節符號全球征集活動”。除了靜態的符號之外,我以為更可以有動態的可玩的符號、標志,外國圣誕節有圣誕老人,連他的帽子、服裝都成為該節的符號標志。我們也有條件設置群眾喜愛的吉祥物。比如報載,2015年本是羊年,翌年才是猴年,可是古典名著《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的經典形象:頭戴紫金冠,身穿赭黃袍,登上步云鞋,手執如意金箍棒,這樣的形象已提前出現在地壇廟會中,一出現便大受歡迎,特別是孫悟空頭上的紫金冠更是銷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孫悟空的紫金冠揮舞著金箍棒,那些騎在父親脖子上的小朋友更是顯得威風凜凜,好不得意!金箍棒也連帶著火起來。不少年輕的父母也跟孩子一起裝扮起來。十二生肖已廣受各國群眾歡迎,以它作動態可玩的年標志,每年一生肖,歲歲更新,又好玩又新鮮,天賜的吉祥物!今年廟會已出現憨態可掬的豬頭童帽,兩扇大耳朵還能動,愿它能受歡迎。我常想,年節也需要有人專司創意設計,有關企業何不創意設計推出年節新產品,這是不小的商機呀!

與時俱進,引進科技成果,大有作為:今年從烏魯木齊市到維多利亞港灣,各地的燈光秀、電光秀、燈會、煙花會演……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花燈筑夢新時代,創意迭出不窮,璀璨奪目,點亮幸福年。

從桃符到春聯,這是中華獨特的詩與書法結合的藝術,已廣受歡迎,進入萬家。我借用蘇士澍和王蒙兩先生的兩聯貼在己亥年大門:

春滿神州千水綠,花迎盛世萬山紅。日月經天歲歲喜,人民創業年年紅。


編輯:楊嵐

關鍵詞:生命 中華 過年 情懷 傳統節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