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我們過的是“假元旦”?古人的元旦竟是這一天!
民俗學專家陳連山表示,民國初年,當時的政府修改歷法,想把整個公歷作為時間體系,把所有的傳統節日均移至公歷時間,于是公歷1月1日被定名為“元旦”,傳統的元旦則更名為“春節”。
怎一個“吃”字了得
古代是農業社會,到了“元旦”,大規模的農事活動早已結束,娛樂活動又少。所以,大家很快琢磨出各種跟吃有關的點子,花樣百出。
南北朝梁宗懔寫了一本書,叫《荊楚歲時記》,記錄了古代楚地的各種節日風俗。說到元旦時,明確提到拜賀畢,要進椒柏酒,飲桃湯……還要各吃一個雞蛋。
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幾乎涉及生活所需的方方面單,又各有其特殊含義,表達希望來年福順安康的心愿。
比較有趣的,是某些地方要吃“湯餅”。這里的“餅”一般不是指燒餅。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長相類似現代的面條。
資料圖:師傅們在把制作好的桂花糖年糕擺放整齊。王思哲 攝
明清時,人們喜歡在元旦吃年糕,南方尤其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提到,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相當有趣。
不同地區,年糕也換了名字。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形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小時候的“陽歷年”
當下,人們口中的元旦變成了公歷1月1日,各種飲食老習俗不見了。民俗學專家高巍說,這也就是老輩兒人口中的“陽歷年”,小時候的元旦就像星期天,可以多休息一天。
但孩子依然有孩子的過法。高巍是北京人,小時候家家戶戶擠在一個大院子里,元旦一放假,他就滿院子串門,拉著小朋友跳房子、推鐵環……不亦樂乎。
資料圖:年味兒濃郁。蒼雁 攝
趕上天氣冷,他們早早往地上潑幾盆涼水,很快就結了冰。一群人坐上小冰車“滑冰”;也有時候把二門的門板卸下來,打乒乓球,能玩得忘了吃飯。
“元旦跟著父親去值班,老聽到他們說,過了今天就是明年。”在高巍印象中,有一年元旦,晚上看著書,就聽到收音機里響起鐘聲,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到了。
他說,其實,“陽歷年”也是新年的開始,同樣具有辭舊迎新的意義。在這個時間點上,人們可以把過去一年的日子捋一捋,看看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遺憾和失誤。
“元旦,還是應該有一些儀式感。”高巍說,也可以寫下期待,鼓勵自己來年努力實現,去擁抱新的希望和夢想。(上官云)
編輯:楊嵐
關鍵詞:元旦 時間 古人 正月 假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