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人物志人物志
何家英:我的藝術之路與改革開放同行
十九秋(中國畫) 何家英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也是我的藝術創作道路不斷探索并取得可喜成績的40年,我們的努力與成功都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藝術成就和社會地位。回顧這40年來,我們取得的進步,都離不開黨的關懷和培養。
我1977年考上天津藝術學院,正是“十年浩劫”之后,國家百廢待興,人們憋足了干勁兒,要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一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師生們也可以拉開架勢大膽地教與學了!刻苦的學習,使我在短短的三年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于開放,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更多的西方繪畫圖書,也能看到一些優秀的中國傳統繪畫作品。這在我們的藝術思維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所以,認識藝術問題,是學習繪畫的根本問題。提高審美鑒別力,是一個畫家必備的條件。我的母校——天津藝術學院,它在改革開放大潮的促進下賦予了我這一切。
1980年我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一留校就得到天津美協的提攜,推薦我參加了中國美協赴葛洲壩創作小分隊。為此我創作出了水墨畫《春城無處不飛花》,獲得了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二等獎、天津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1982年天津美協又在市委宣傳部“走正路、出作品、出人才”精神的促進下,組織了青年美術創作研究班。在學習班上,我們開闊視野,解放思想,研究藝術與生活問題,創作出一系列描寫太行山區農村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驚蟄》等,都反映了當時農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時代精神和前途命運,是人性的真實體現。這些作品能夠真實地表現人性,脫離假大空的干擾,體現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山地》表現了中國農民祖祖輩輩艱苦奮斗,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民族精神。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國家的脊梁,我畫的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農民。《十九秋》描寫了一個摘柿子的農村姑娘,是一個經歷了十八九個春秋的農村姑娘,那些經歷是苦澀的,而這個時候,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村包產到戶,實行土地承包,給農村帶來了一片生機。未來的中國農村向何處去?還是一個未知數。這個姑娘回眸一轉,似乎是在回首往事,放在胸前的手似乎在做祈禱,憧憬著未來。這兩張畫,都貫穿著一個命運的主題。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內涵。《米脂的婆姨》反映了天倫之樂的幸福生活。這些構思的形成,得益于時代的思想解放,更加尊重人本身的價值。之后,我又創作了一系列表現都市女性青年生活的作品《酸葡萄》《秋冥》《舞之憩》以及歌頌中國革命偉人的肖像畫《孫中山在天津》《楊開慧》《毛澤東北戴河吟誦圖》等。這些作品無不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改革開放使藝術家的思想變得深刻而自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作品更加具有人文關懷。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創作高度重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求我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以,我們每年都安排“雙扎根”的創作活動,并且從絲綢之路的壁畫研究入手,挖掘傳統基因,創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時代新作。目前我們正在集體創作新疆塔吉克族婚禮題材的大型工筆畫作品,表現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抱得緊緊的,實現民族大團結的新局面。
我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與改革開放同呼吸、共命運。我的藝術之路正與改革開放同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改革開放 藝術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