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讀圖今日讀圖
100款App中47款隱私條款不達標 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或引發互聯網安全事件
手機App使用權限被濫用、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有可能造成用戶隱私泄露,進而引發個人信息非法買賣、電信網絡詐騙等互聯網安全事件。
據媒體此前報道,有記者花700元就買到同事行蹤,包括乘機、開房、上網吧等11項記錄。個人信息買賣已形成地下產業鏈,從采集到售賣和利用,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危害公民信息安全的情況。
個人信息非法買賣易滋生詐騙等犯罪行為。“被調查者最擔心的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被采集,最擔心出現的問題是個人信息被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以及被利用從事詐騙等。”北京市消協此前發布的報告稱。
資料圖:警方從廣州用大巴車將275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吉林省。張瑤 攝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案屢見報端。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3.1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5.3萬名,同比分別上升57.8%、53.09%,收繳贓款、贓物價值人民幣13.6億元。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但電信網絡犯罪形勢依然嚴峻,電信網絡詐騙作案手法和形式不斷更新變化。
如何保護我們的隱私?
關于手機App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問題,相關部門早有規定。
201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實施以來,人大、工信、網信、網安以及消協系統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系列個人信息專項檢查、整治行動,處罰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也加強了社會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程度。
2017年7月,《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實施,在APP的權限限制方面,要求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不得調用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終端功能。
2018年5月實施的推薦性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規定,對個人信息的收集應有明確的目的,不得超出產品功能相關目的外收集額外的個人信息。
編輯:楊嵐
關鍵詞:app 隱私 條款 App中47款隱私條款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