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美術館中,哪家是流量之王?哪個展覽最熱?
去年上海最受觀眾歡迎的美術館是哪個?哪一個展覽最熱?記者2月9日從市文廣影視局獲悉,2017年,本市美術館參觀人數為617萬人次,其中中華藝術宮以255人次萬位列第一。《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2017年10月28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展,截止2018年2月9日閉館,參觀總人數已達594984人,預計2月10日將超過60萬人次。該展覽也成為本市近年來觀眾人數最多的展覽之一。
參觀人數較去年漲幅超過五分之一
截至2017年12月底,本市共有美術館82家。其中,國有美術館18家、民營美術館64家。全年新增明當代美術館、昊美術館、寶龍美術館、蘇寧藝術館、明珠美術館、藝倉美術館等9家民營美術館。
2017年本市美術館參觀人數較上年度的500萬增加了117萬,漲幅超過五分之一。其中國有美術館觀眾為396萬人次,民營美術館221萬人次。按照參觀人次統計,2017年度最受歡迎的美術館分別為中華藝術宮、龍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藝倉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喜瑪拉雅美術館。
國有美術館方面,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等三家市級美術館入圍前十。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作為高校美術館,以100余場展覽量與近20萬觀眾數,首次進入公眾視野。劉海粟美術館分館(普陀區美術館)與多倫現代美術館作為區級國有美術館,參觀人數僅次于帶來《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的喜瑪拉雅美術館。前者依托劉海粟美術館的藏品資源,積極拓展長三角美術館合作機制,承擔起區域藝術普及的職責。后者相繼舉辦《歲月留痕――楊可揚版畫藝術展 》《隱而未現――第六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既是“1+16”美術館資源合作機制的有效產物,也是傳承與創新的有益嘗試。
民營美術館方面,地處浦東濱江的藝倉美術館異軍突起,以35萬觀眾量成為最熱門的民營美術館之一,《保羅?史密斯大展》等跨界展覽以及美術館建筑本身均成為亮點。龍美術館(西岸館)《詹姆士?特瑞爾》《安東尼?格姆雷》等國際藝術大師的作品,顯示出市民對世界藝術語言的認可與期待。位于人民公園的上海當代藝術館利用公園入口處的小型空間,深化“藝術亭臺”項目,將國際與國內青年藝術家的實驗項目以“館外館”的形式展現給來往觀眾。
由展覽館向美術館轉型
2017年,本市美術館共舉辦展覽723場,較上年度增加231場。去年全年新增藏品1637件,藏品總數超過46000件。相較以往重展覽、輕收藏的情況,本市美術館近年來日益重視典藏工作,紛紛利用長期陳列展將館藏作品對公眾予以展示,部分美術館逐步完成了由展覽館向美術館的轉型。中華藝術館作為國家重點美術館,除了獲獎展覽《江山如此多嬌――新時期中國美術的文心與詩意》外,還以《海上生明月》《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等近10場長期陳列展引領美術館發展方向。朱屺瞻藝術館《朱屺瞻書畫精品展》、梅爾尼科夫美術館《梅爾尼科夫作品展》、易元堂美術館固定陳列展、龍美術館《十年(1979-1989)龍美術館館藏中國當代藝術展》也積極重視藏品的研究與展示。此外,部分因場館面積等原因無法呈現長期陳列的美術館也對館藏作品進行了梳理,如陸儼少藝術院《典?藏――陸儼少書畫文獻捐贈回顧特展》。
據統計,本市13家美術館的22個項目入圍文化部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等活動。中華藝術宮策劃的《江山如此多嬌――新時期中國美術的文心與詩意》被評為展出季優秀長期陳列項目,體現了國家重點美術館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劉海粟美術館、梅爾尼科夫美術館入圍所有活動,成為活躍的文化陣地。此外,上海壹號美術館《紫荊花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書法作品巡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年策展人計劃展》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扶持。
美術館活動空間逐步拓展
2017年,本市美術館共舉辦公共教育活動3357場,與上年度的1000場比較,數量翻了約3倍,活動參與總人數超過16萬。據統計,近半數美術館擁有固定的志愿者隊伍,良好的公共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觀眾數量的提升。美術館不斷融入社會,將活動空間拓展到社區、學校、部隊、商場。其中,國有美術館全年舉辦教育活動1505場,平均每家館舉辦84場;民營美術館舉辦活動1852場,雖然總數略多于國有美術館,但每家平均舉辦數僅30場。大多數教育活動集中在龍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喜瑪拉雅美術館等標桿性大館,大部分中小型的民營美術館受到經費和人力的限制,在公共教育活動方面著力不夠。
本市“十三五”重點項目程十發美術館9月底正式開工,計劃于2019年底開館,彰顯程十發海派藝術里程碑的地位。同期開工建設的還有位于小陸家嘴的浦東美術館,建成后將以舉辦傳統和現代藝術作品展覽為主,重點體現“文旅結合”的公共服務功能。與此同時,非中心城區相繼迎來數家民營美術館開幕,不僅進一步推動了本市美術館在空間布局上的平衡發展,也彰顯了“文商結合”的民營美術館發展新趨勢。昊美術館首創“夜間美術館”的對外開放和運營模式,美術館、設計中心、雕塑公園和國際策展人駐留項目藝術欣賞與文化體驗活動融合為全新的藝術綜合體。同樣緊鄰酒店的林隱美術館計劃2018年春節后正式開館。由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明珠美術館為閔行的商業空間增添文化色彩,美術館與新華書店構成“美術+閱讀”的藝術體驗。企業背景雄厚的寶龍美術館和蘇寧藝術館將豐富的館藏作品展示于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力主體。
互聯網時代的美術館發展模式已成為業界熱點。然而,本市大部分美術館目前的工作僅停留在設立微信公眾號的層面,僅有12家美術館設立了數字美術館,約占總數的15%。針對這一現狀,市文廣影視局進一步整合資源,為市民提供便捷的觀展信息,于2017年6月上線“文化上海云”手機APP“美術館”版塊。截至2017年12月底,版塊收入64家場館信息與活動資源,瀏覽數近80萬人次,發布展覽與公共教育活動217場,提供活動預約2906人次。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館 藝術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