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南水北調東線未來有望送水進京
“醬油湖”變清澈了
南水北調東段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治污。胡周漢介紹,在南水北調東線建設過程中,沿線各地連續多年開展“治污攻堅戰”,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水Ⅲ類標準,達標率從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來沿線一些河湖,特別是山東這邊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水質很差,治理到現在,已完全能持續穩定達到國家標準。”
據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建管處調研員問澤杭介紹,在江蘇,治污和調水工程是同步實施的。其中,江蘇段在東線治污總體規劃基礎上,編制并實施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控制單元治污實施方案》,通過治理沿線數千家工廠轉型甚至關停,并重點實施了尾水導流工程,“過去很多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基本上就直接進了河道,現在再調回去處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個問題是處理危化品運輸。問澤杭介紹,京杭大運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運轉能力最強的一個河道,按照公共條例危化品通水期間要禁運,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矛盾。經過政策規范和廣泛協調,如今通過京杭大運河運輸危險廢物及危險化學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貨物運輸也要采取密閉、封蓋、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對人工養殖、采砂等影響水質的領域,江蘇段工程也進行了規范。“原來駱馬湖、洪澤湖等采砂非常多,無序開采對整個生態水質影響很大,我們花費了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全面禁采。”問澤杭說,人工養殖也將在近兩年按照工程規劃逐步減少。
此外,有人還曾提出“從長江調水對上游生態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擔憂。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理事、京杭大運河專家蔡蕃說,“長江在江蘇的過境流量9000億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萬多億立方米,而現在從長江引水約在500個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僅如此,沿線的水生態環境還在工程建設后得到極大改善。目前,東線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環境治理核心技術,多座泵站樞紐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綠色工程。
“南水北調水已成為山東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對有效緩解山東過度依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義重大。”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公司副總經理高德剛介紹,對山東來說,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改變了南四湖、東平湖無法有效獲得長江水補充的歷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導致的生態災難,小清河補源工程極大改善了河水水質和生態環境,也為濟南泉水不斷噴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縣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們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澀不說,時間長了,村民們的牙都是黃的,有人腳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覺變化很明顯,“口感軟,也沒有水垢了”。
南水“生財”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化,數十年來,水利工程的建設模式經歷了很大轉變。蔡蕃介紹,中國傳統的水利模式是國家投資,建設完成后交給地方運營,現在是公司運營,要考慮成本、運營、收費等各方面,責任也更明確。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采取了“雙管齊下”模式,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作為統一管理監督機構,承擔行政協調工作,按照水利部有關會議精神,今后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監管;而東線建設過程中組建的江蘇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調山東干線公司,分別為兩省境內項目法人,擔任運營管理主體。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經營利潤多年已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7年實現營收10.3億元、利潤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和101%。馮旭松說,“企業化運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調既要維護安全也要考慮優化調度、控制成本、產生效益。”
在水資源調度方面,南水北調執行國家的計劃方針。由于調水量巨大,首先會同有關部門對河道的航運調度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優化調度節省調水成本。馮旭松介紹,“通過湖泊存水凈化后,洪澤湖可以直接調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優化調度方面也在創新精簡高效。”同時,在電市場價格比較高的環境下,爭取用自購電,“平均一度電可以省兩分錢”。
安全高效是調水工作最關鍵的一環。如何讓新舊員工在最短時間內形成配合,實現泵站運行管理的規范化操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南水北調東線把頂層設計、組織制度、管理要求等整個運營管理過程全部標準化,同時探索將現代化的技術和調度工程相結合,從而更提前、精準地監控工程的安全問題。
而在未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戰略價值和生態效益也將進一步凸現。胡周漢在東線工程開放日座談會上表示,待東線后續工程建成,調水線路將北延至京津冀地區,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發展等國家戰略。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江蘇 山東 報道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南水北調東線 送水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