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彭飛:為產業扶貧卸下“人情重擔”
作者:彭飛
用制度斬斷“人情往來”的利益鏈,清除權力尋租的空間,我們就能為產業扶貧卸下“人情重擔”,讓致富的步子邁得更輕盈、走得更扎實
某貧困縣的一個鄉鎮以茶葉種植為脫貧主打產業,但茶葉產出的1/3卻被作為“人情往來”送掉了。當地制茶企業負責人坦承,一些同行、協會或者上級單位前來參觀、學習、考察,他們作為“主人”總得表示一下。每次每人贈送雖不多,但累積下來卻不是個小數目。
實際上,在涉及土特產的扶貧產業中,這樣的“人情往來”并非個案。很多時候,地方政府和企業總認為來的都是客,更何況其中有給予過政策支持的上級部門,有能夠決定土特產品級的行業協會,有掌握宣傳渠道的媒體朋友,如不在考察后送點什么,就是沒招待好,更失去了一次打廣告、做推廣的好機會;而參觀考察者也往往有自己的小算盤,大老遠跑來,學了看了,不親自品嘗體驗一下豈不可惜。且不說“仨瓜倆棗”不值多少錢,既然當地政府、企業主動贈送,不收下反倒顯得不近人情。就這樣“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在你來我往的“默契”中,產業扶貧的果實被一點點蠶食。
在鄉土社會,人情盡管是構成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因素,但產業扶貧卻必須和所謂的“人情往來”劃清界限。對于公職人員來說,不應忘記扶貧產業中,很多企業都有農民入股,取之絲毫意味著吞掉農民的利益,何況迎來送往、吃拿卡要之風,本就是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更不消說,少數基層干部拿產業扶貧成果四處贈送,以宣傳自己的政績;一些上級單位打著考察學習的旗號,實則搞起了“鄉間旅游”,滿載土特產而歸……這樣的“往來”早已超出人情范疇,走入違規亂紀的禁區,對此要采取零容忍態度。“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是黨的優良傳統。面對扶貧產業和困難群眾,更應當加倍付出,幫助他們早日實現全面小康。
對產業扶貧中的企業來說,有人認為,只要企業不是賄賂公職人員,把產品送給誰、送多少,完全屬于市場行為。但也不應忘記,產業扶貧領域的企業肩負著帶動地區脫貧致富的責任,以打廣告、換口碑為遮羞布去污染政治生態與社會風氣的行為,絕不是正當的市場行為。下大力氣研究市場需求,扎扎實實把產品品質做上去,才是做大蛋糕、實現企業發展與脫貧攻堅雙贏的正道。
打破“人情往來”路徑依賴,關鍵還是要發揮制度的剛性。不久前,《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印發,要求“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解決督查檢查中存在的“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重留痕輕實績等問題”,這在扶貧工作中也很有針對性。這對于卸下產業扶貧中的人情負擔具有啟發意義:只有把細節規定清楚,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落細,才能讓貧困地區的企業“輕裝上陣”,把全部資源投入生產經營,并確保每一分收益都能轉化為貧困人口的福利。
產業扶貧為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歸根結底,產業化是手段,扶貧才是目標。產業扶貧工作的中心任務必須始終圍繞脫貧攻堅這條主線。也正因為事關每一位困難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我們更不能允許所謂“人情往來”將產業扶貧項目異化為一些人撈取好處的“后花園”,也不應放任人情進一步扭曲產業化經營的內在規律。用制度斬斷“人情往來”的利益鏈,清除權力尋租的空間,我們就能為產業扶貧卸下“人情重擔”,讓致富的步子邁得更輕盈、走得更扎實。(彭飛)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扶貧 產業 卸下 彭飛 人情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