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在京發布

2019年03月02日 00:29 | 來源:人民論壇網
分享到: 

人民論壇網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 常嫦)邁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國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庫主辦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2017第四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成功召開。與會嘉賓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把脈新時代社會發展新趨勢,謀劃新時代社會發展新作為。

研討會上,2017精準扶貧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發布,10家地方政府、10家企業分別獲得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本次課題調研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人民智庫組織發起,依托人民智庫開發設計的科學嚴謹的精準扶貧評價指標,對全國各地、各行業候選經驗(分政府與企業兩個類別,每個類別候選單位150家)進行深入研究,經過一線調研、科學測評與專家評審,最終形成了“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相關經驗簡介如下: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政府類)

(排名不分先后)

1、 貴州省六盤水市:“三變”農業經營新模式促進聯體連心

經驗概述:六盤水市委市政府謀劃和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構建了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三位一體”“產業聯體”“股份連心”農業經營新體系,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從2014年到2016年,通過“三變”改革,活化了農村資源,創新了農業經營體制,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33萬貧困群眾成為股東,整合各類資金57億元,打造了851個扶貧產業平臺,兩年內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3.3%下降到15.67%,促進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夯實了脫貧基礎。

2、 湖南省株洲市:“三個一”社會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株洲市“三個一”社會扶貧模式打通社會扶貧資源鏈、價值鏈與產業鏈,形成了正向循環,成效顯著。依托一張網——“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人口注冊信息全覆蓋,社會扶貧力量與專業扶貧人才的資源全整合,精準對接了社會扶貧力量與貧困戶脫貧需求;搭建“一個聯盟”——“株洲社會扶貧聯盟”,通過發揮聯盟會員單位這個關鍵少數的作用,帶動全社會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共同投身社會扶貧之中;組建“一支基金”——“株洲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促使有效集聚資金流入,確保市場產業資金精準到位,通過產業發展激活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主動力。

3、 山東省菏澤市:“扶貧車間”模式

經驗概述:山東菏澤市“扶貧車間”模式是產業扶貧的創新舉措,貧困戶通過到扶貧車間工作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從而獲得長期穩定持續性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扶貧車間”由地方政府配合財政扶持和各項優惠政策,引導多方力量援建,一般選址在村小學舊址、村頭建設用地等地方,送就業到村頭、送崗位到門口,通過發展“一村一品”等特色產業,引導戶外家具、頭發制品、服裝加工、電子配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扶貧車間”“放活兒”,讓2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增加收入。不斷優化扶貧車間產業結構,保障貧困群眾進得去、留得下、干得長,極大地強化脫貧攻堅保障,探索走出了一條“扶貧車間下鄉、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的新路。

4、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脫貧模式

經驗概述: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脫貧模式“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一是“公司加農戶”參股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村里引進外部企業共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公司,進行獼猴桃產業開發;二是發展鄉村旅游業,引進首旅集團等旅游企業,聯合開發十八洞溶洞旅游,培養“農民解說員”,打造“蚩尤部落群”旅游景區等;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探索股份合作扶貧、電商扶貧、資金整合模式等一系列的創新扶貧模式來實現脫貧目標。當前,全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5、 江西省大余縣:“生態+鄉村旅游”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江西省大余縣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行“生態+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重點打造了一批村級生態旅游扶貧點,走出了一條生態旅游扶貧的新路子。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性崗位”扶貧模式,加大貧困村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山區公路養路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在每個鄉鎮重點打造了一個以上的旅游扶貧點,在旅游景點開發中,要求旅游公司對貧困戶實施“四個優先”,已成功打造旅游扶貧示范點28處,帶動800多戶貧困戶脫貧,其中有12個貧困村已列入國家級鄉村旅游扶貧工程。

6、 陜西省平利縣:社區工廠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陜西省平利縣因地制宜,創新破解搬遷群眾就業增收難題,探索出在新型社區興辦勞動密集型社區工廠的就業扶貧模式。具體做法為以“移民搬遷建社區、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為總思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就業、推動發展為目標,堅持黨政統籌、能人帶動、基地孵化、連鎖推進,科學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的發展規劃,切實發揮社區工廠對貧困人群的造血功能,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逐步邁向小康。截至目前,全縣培育規模經營戶和龍頭企業195家,帶動貧困戶就業8500人,加快實現了搬遷一戶、就業一戶、脫貧一戶的綜合效應。

7、 廣西自治區東蘭縣:特色品牌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東蘭縣創新探索特色品牌扶貧模式推進脫貧攻堅,有效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由一般性扶貧向生態扶貧的轉變,做深、做透小縣大品牌系列文章,做強打響紅色老區、綠色生態、金色銅鼓、銀色長壽、黑色物產“五色品牌”,推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小縣的大發展和大跨越。圍繞特色品牌的開發與建設,東蘭縣還強力推進轉移就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社保兜底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工程等“十大扶貧工程”,2016年共投入5.91億元,實現4633戶18844貧困人口脫貧、1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成效顯著。

8、 福建省建寧縣:量化折股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福建建寧縣結合產業優勢特色,著重抓好以七個產業領域為重點的扶貧典型培育, 創新探索出了量化折股扶貧工作模式。具體做法是:全縣整合各類資金1300萬元,投入當地發展前景較好的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形成資產,再以優先股的形式量化給貧困戶和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村按照固定利潤分紅,實行滾動管理。該做法自2016年推行以來,全縣已有14個貧困村、486戶貧困戶受益,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貧困村村財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

9、 河北平泉市:產業扶貧的“三零”模式

經驗概述:河北省平泉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結構調整為路徑、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在基層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扶貧模式,結合本地食用菌、設施菜、林果等產業發展實際,創新提出了“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的“三零”精準脫貧模式,推動了脫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其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食用菌產業扶貧模式被農業部列入“全國十大產業扶貧范例”。幾年來,平泉市累計建設“三零”扶貧產業園區80個、8500畝(其中食用菌產業園區65個、7000畝),直接吸納貧困戶3000余戶,年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已累計實現全市93個貧困村出列、8.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10、 重慶石柱縣:財政資金創新收益模式

經驗概述:近年來,石柱縣創新改革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方式,通過三種創新收益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股權收益模式,整合涉農財政資金8000萬元,全面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資金股權分紅;基金收益模式,基金的投資對象是農民合作社及參與產業扶貧的各類企業,主要投資于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以及能夠為貧困戶帶來穩定收益的項目;信貸收益模式,縣扶貧辦與相關銀行建立扶貧合作關系,在銀行設立信貸風險補償金專戶,按照風險補償金的10倍向由貧困戶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幫扶貧困戶的經營主體發放無抵押、無擔保的扶貧信用貸款。石柱縣財政資金創新收益模式扶貧成效顯著,助力全縣實現數萬名群眾穩定脫貧。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企業類)

(排名不分先后)

1、 漢能集團:“薄膜發電+光伏扶貧”合作模式

經驗概述:漢能集團以農業扶貧、分布式電站扶貧、整村扶貧等為主要扶貧方式,與多地攜手,建立起多層面、立體化的“薄膜發電+光伏扶貧”合作模式,形成規模效應。截至2016年末,漢能在全國12個省份近30個市縣級開展光伏扶貧,簽約項目130個,總裝機容量超過300MW,涉及戶用屋頂、村級電站、農業大棚等。預計每年可幫助近10萬貧困戶平均增收人民幣3000元。漢能這種“造血式”扶貧,充分利用了農村貧困戶的屋頂資源,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實現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2、 騰訊集團: 連接信息、連接財富的“為村”模式

經驗概述:“騰訊為村”,搭建社交服務平臺展開鄉村移動互聯網能力建設,破解精準扶貧面臨的信息鴻溝難題,通過干群協作挖掘村莊一村一品,以社交電商的方式整合本地力量,推廣本地產品,實現連接致富,助人自助。“騰訊為村”是騰訊借助微信為村莊打造的一個互聯網場景,鼓勵村莊開通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為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通過指引村民實名加入村莊,關心村莊事務,提供情感連接紐帶;通過指引村兩委、基層黨員及鄉鎮、區縣各級干部實名為村民提供政策宣傳和服務,密切干群關系、提升政府服務效率、記錄扶貧脫貧軌跡。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已有16個省的5559個村加入“為村”,其中山東省菏澤市、四川省廣漢市等為全域覆蓋,163萬村民實名注冊加入自己的村莊,互動超過1.5億次,因地制宜地進行資源的連接和匹配,為村莊創造連接信息、連接財富、脫貧致富的機會。

3、 中國人壽:“一村一室一員”保險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中國人壽保險河南省分公司充分發揮網點、隊伍和專業技術優勢,推進“一村一室一員”建設,打造一支以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為目標的3萬人政保服務專員隊伍,推動基本醫療經辦業務拓點擴面,開通扶貧保險“綠色通道”,構建“15分鐘保險服務圈”,為貧困人口提供便捷、高效的保險服務,推進保險扶貧工作開展。創新產品形態助力精準扶貧,為河南全省扶貧干部和貧困人口開發制定了精準扶貧小額保險、第一書記及扶貧干部保險、大病醫療保險、扶貧小額信貸保險等一攬子精準扶貧保險服務產品。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重的問題,探索政府出資為貧困人口建立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已建立起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的“三位一體”保障體系,為貧困人口筑起了抵御風險的多道防線,為保險行業精準扶貧提供了經驗樣本。

4、 交通銀行:特色金融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交通銀行積極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加大金融資源投放力度,以扶貧基金的形式重點推進與各地政府在城市發展、產業引導、扶貧開發等領域的合作。交銀扶貧基金圍繞頂層設計及地方實際情況,統籌規劃發展策略,全面整合產品和服務資源,形成依托“股、債、貸”等一體化與一站式金融服務模式,緊密圍繞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發展需求與脫貧任務,結合貧困地區自身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特點,發展特色產業,提供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基金通過提供持續穩定的中長期資金,有效滿足地方政府在扶貧攻堅領域的大額、長期資金需求,促進產業扶持和貧困地區脫貧有機結合,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扶貧機制。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交銀扶貧基金已在超過20個省市落地,主要覆蓋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旅游等公共事業和特色產業領域,為扶貧脫困,改善民生,助力小康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

5、 恒大集團:企縣結對幫扶的“大方模式”

經驗概述:恒大集團自2015年12月1日結對幫扶畢節大方縣以來,計劃三年無償投入30億元,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吸納就業扶貧、實施創業扶貧、發展教育扶貧和特困群體生活保障扶貧等綜合措施,到2018年底實現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2016年所需的10億元資金已于1月8日捐贈到位。派出了3000多人的扶貧團隊常駐大方,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開展脫貧會戰。首批捐建的40項重點工程和200個農牧業產業化基地已全面開工建設。捐贈6.3億元設立產業扶貧專項貸款擔保基金、教育獎勵基金、貧困家庭創業基金、慈善基金四大基金,目前已發放貸款擔保基金2.1億元,扶持了105個蔬菜種植、肉牛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并完成了2016年度教育獎勵基金的發放,扶持了貧困家庭創業戶1719戶。完成了14期9000人的吸納就業培訓和15000人農民實用技能培訓,結對幫扶4993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孤兒,完成了14140名特困人員的商業保險,并使其達到大方縣脫貧標準。到2016年底,恒大集團助力該縣減貧40500人,完成總脫貧任務的45%,形成民營企業直接參與精準扶貧的新模式,通過長期與短期結合、產業與教育結合、提高人均收入與整縣脫貧相結合,為民營企業參與“補短板”,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好的范例,具有借鑒作用。

6、 京東集團:“互聯網+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京東集團在產業、金融、創業、就業等領域強力帶頭落實國家扶貧戰略,不斷提升貧困地區利用電商創業、就業的能力,幫助貧困地區群眾開拓多元化的致富道路,開創了“互聯網+扶貧”模式的新型樣本。打造“互聯網+扶貧”示范區,促成110個國家級貧困縣在京東平臺開設扶貧特產館;建設冷鏈物流體系,在全國11個城市建設先進多溫層冷庫,覆蓋近300個大中城市,打破貧困地區鮮活農產品上行制約瓶頸;設立扶貧頻道,首頁建立入口,加大流量支持,全力推動貧困地區產品上行,挖掘6000多戶商家,上線136個品類商品,實現銷售額153億元,幫扶1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開創“扶貧跑步雞”等互聯網+金融+產業扶貧項目,建立到戶到人、精準幫扶模式,帶動4.2萬貧困人口發展產業;組織電商培訓,幫助貧困戶掌握技能,增加收入,培訓10萬余人次,解決2.5萬人就業。

7、 中國農業銀行:“政府增信+銀政共管”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中國農業銀行“政府增信+銀政共管”扶貧模式的主要做法:“政府增信”即政府通過成立專業化擔保公司、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為貸款客戶進行增信;農業銀行按照擔保公司資本金或風險補償資金的一定比例(一般為8-10倍)為增信對象發放貸款。“銀政共管”即在選擇客戶、推薦客戶、審核客戶、管理客戶等方面,借助黨政力量,發揮黨政作用。在“政府增信+銀政共管”扶貧模式下,政府通過整合扶貧、涉農等財政資金為扶貧企業和貧困戶增信,撬動扶貧信貸資金投放,有效破解了貧困地區擔保難、融資難、資金不足的問題。對銀行而言,通過建立政府風險補償機制,以及基層政府組織參與貸款管理,既能從整體上降低扶貧貸款風險,又可降低因管理半徑過大、信息不對稱等帶來的風險和成本。截至2017年11月末,農業銀行創新推出了甘肅“金穗惠農精準扶貧貸款”、河北“金穗脫貧貸”等十余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小額扶貧貸款產品,其中甘肅“金穗惠農精準扶貧貸款”累計發放貸款66億元,惠及13.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

8、 新華聯集團:光伏扶貧的“三優戰略”

經驗概述:為打造系列精品扶貧項目,新華聯集團在精準扶貧上推出了“三優戰略”:一是優先發展扶貧項目。新華聯集團明確規定:只要是公司承建的扶貧項目,都必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優勢資源,予以重點保障和快速建設。目前,新華聯集團已開發建設光伏扶貧項目145個,占到總體光伏項目的70%以上。二是優惠提供扶貧設備。新華聯集團不惜壓縮自身盈利空間,以低于市場15%的優惠價格向扶貧項目供應光伏發電設備,力圖通過互利雙贏,讓政府的扶貧資金更大地發揮作用。三是優質建設扶貧工程。在為扶貧項目提供最優質產品的同時,新華聯集團不斷研發新產品,以滿足因地制宜和提高發電效率的需要。

9、 中國華融:“金融+”精準扶貧的宣漢模式

經驗概述:中國華融充分發揮金融優勢作用,在扶貧實踐中,結合華融定點扶貧縣四川宣漢縣的發展現狀和實際需求,聚焦產業扶貧、民生扶貧和教育扶貧三大重點領域,通過不斷改進扶貧資金運用和項目管理方法提升工作效率,走出一條“金融+”精準扶貧的新路,取得一定社會效益,同時也帶動了公司核心競爭力、企業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促進了公司科學發展,較好地履行了社會責任。中國華融“金融+”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為國企履行社會責任樹立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樣板。

10、 碧桂園集團:教育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1997年起,碧桂園教育扶貧投入13億元,有超過4萬名貧困人口得到直接的幫扶,其中職業教育是碧桂園扶貧事業的工作重點。碧桂園創辦的全免費的國華紀念中學,截至2016年9月,共接收2588名處于輟學邊緣的學生。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大學,已招收1023名貧困學子。1997年起,設立仲明大學助學金,共資助8598名貧困學子。2012年開展了碧桂園全民技能提升項目,共培訓17005人,其中有4064人外出務工就業,平均收入提高約20%。項目開展的月嫂培訓共幫助1400多位農村婦女進城,收入翻倍,形成了“找月嫂、水頭好”的品牌。2007年,創辦了國良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幫助14547名農村籍退伍軍人獲得免費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脫貧致富。

編輯:曾珂

關鍵詞:精準扶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