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價格與價值不斷攀升:記載古代中國的西方古籍
讀書人愛書是天經地義的。書不僅可以研讀,更可以珍藏。當下電子產品橫行于世,可拿起一部書,看到優雅的排版,觸摸紙張的質地,能感到的是心的享受。
對于讀書人來說,書原不是收藏的良選。怎奈隨著近年中國財富的迅猛增長和對傳統文化重拾的熱情,中國古籍在拍賣市場上也是屢屢創下新高,若是能沾上名家舊藏,被蓋上不知真假的清宮璽印,就算拍出估價10倍以上也不罕見。所幸此間還有一處價格洼地,可以讓讀書人繼續享受擁有書籍的樂趣。這處洼地就是西方古籍。
2017年夏天,我在美國拍到一本1699年的法文小書,品相優等,總共花費了43.75美元。是的,沒有寫錯,35美元落槌,加上25%的傭金,一共43元7角5分。1699年在中國是康熙三十八年,試想今天哪件可被證實是康熙三十八年的物件能在兩三百元人民幣上成交?
如果愿意稍微加上一點價格,那能得到的珍品更是叫人嘆服。2018年春天在荷蘭的一場拍賣,一部1629年的八開大本,將近千頁正文,六十五幀精美如歌的銅版插圖,最終我交付的落槌價是260歐元。1629年在中國是崇禎二年,在法國路易十四還有9年才會出生,在北美還有7年哈佛大學才會創建。無論中外,能有如此明確紀年,保存如此完整而價格如此之低的收藏品實在是少之又少。
此外因為正品價低,而仿造成本高(估計用現代技術小量印刷一本的成本也在拍價以上),這個門類里面的普品中極少贗品,可以比較放心地入手。在中國,古籍的收藏是文人雅好,該是屬于純文藝一類。不過西方古籍則是技術與文藝絕好的共生,也適合于理科人士。其實西文古籍能如此價廉,本身就是技術革命的產物。
1436年,德國人古滕堡發明了印刷機,不僅使用金屬活字,而且大大加快了印刷的速度。在16世紀的100年中(相當于中明到晚明),西方印制的書籍總量已經超過兩億冊,而17世紀更是高達5億冊。
在古籍欣賞中,我最鐘意的是那些刻制精美的銅版或是鋼板插圖。這又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絕美的共生。金屬雕版遠比木板雕刻精準、細膩,可以刻畫出如文藝復興大師筆下的神韻,也能為數學、物理、工業給出準確無誤的圖示。我藏有幾部18世紀中期歐洲鐘表大師的著作,其中零件的工業繪圖水平恐怕還在今日之上。
在古籍之中,我們也能看到東西方幾百年前初見時的浪漫與尷尬。從16世紀末開始,大量歐洲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在中國的見聞被記錄在書,也讓歐洲的讀者自馬可·波羅之后第一次見到了神秘的東方。
這些古籍不僅記載了大量中國的風俗文化,甚至還涉及宮斗秘籍——我在普林斯頓圖書館中見到的一本傳教士回憶錄中,就詳細記載了康熙駕崩、雍正即位前后紫禁城以及圓明園內外的異動。借助這些古籍中的鋼板刻畫,我們更是能走入兩三百年前,似乎只在夢中見到的中國。在這里,被毀之前的圓明園,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廣州、南京、北京的街景,還有那時中國人的優雅生活,又獲重生。
這批西方古籍中的中國見聞能讓我們如此動情,想來價格和價值的攀升也將是指日可待了。(易闌)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 古籍 價格 西方 西方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