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陳乃舉: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
作者:陳乃舉
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一位外國觀察家曾經感慨:人類21世紀是從1978年開始的。而置身其間的中國人更為深刻的感觸是,一切始于40年前的解放思想。40年來,我國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進程總是相互激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在改革開放進入第40個年頭的今天,繼續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個關鍵之點是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
人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面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處于低谷,針對黨內和國內一些人對改革姓“資”姓“社”產生疑惑等情況,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個有利于”標準,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標準。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每一步前進,都與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分不開。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度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導致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利益固化等現象,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問題,比上個世紀要復雜得多,因此更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用高度務實的系統思維觀察世界,避免看問題的簡單化和概念化。特別是要引導人們盡可能不要在簡單定性的概念上做文章,不要用既定的模式簡單地去套實際的問題,不要簡單地用對立的觀點判斷改革開放的是與非,不要陷入到無謂的爭論之中,否則就無法搞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發展步入新階段、改革全面深化呈現新態勢的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是對“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繼承和發展。凡是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能夠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的改革舉措,就是正確的舉措、科學的舉措、行之有效的舉措,都是“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具體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遵循“兩個是否”的要求,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一定要“突出問題導向”,精準聚焦現階段我國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精準對接改革所需、人民群眾所思所盼,精準回應群眾的強烈訴求和熱切期待,“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輕畸重、單兵突進、顧此失彼”,更加注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陳乃舉)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堅持 改革 發展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