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人物志人物志
胡抗美:書法的點劃
我曾經參與盧浮宮的世界藝術大展,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上海的一件草書,它的前面站滿了外國人,都顯得很激動,這幅草書的文本內容我沒有看懂,受感動的外國人也沒看懂,但美是共性的,藝術是共性的,沒有國界。
胡抗美 作品
現在對草書的批評是看不懂,不認識,常被評價為:胡涂亂抹。草書正不斷地攀向高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任重道遠”。草書在各大展覽中有相當的數量,但在大眾中除了龍飛鳳舞之外就是胡涂亂抹。草書最精準的表述,或者大眾們如何來認識草書,今天我從點劃、語言講起。
當今世界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中國的先人們早在2500多年前就認識到:“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
傳統是什么?傳統是過去的,是現在的,也是將來的。王羲之、顏真卿是傳統,如果說傳統不繼承、不發展、不創新的話,那么顏真卿和王羲之是什么關系?“蘇黃米蔡”和他們又是什么關系?他們之間不一樣,顏真卿沒有像王羲之,“蘇黃米蔡”也沒有像他們,他們都在創新,都建立了自己的風格。王羲之在他那個年代也是被夾擊的,行草書是沒有的,或者說是不普遍,在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一大批藝術家的帶領下,創造了行體,成為今天我們不可動搖的“傳統”。
草書最重要的是點劃意識,就是“線”的問題,線是草書的生命線,點劃處理得不好,那么你的造型能力、章法無論怎么好,等于零。點劃意識包含三個意識:一是篆隸意識。王羲之的時代是寫隸書、章草、漢簡的,這恰恰是我們今人忽略了的一點。我們說王羲之的書法飄逸,這是準確的,但是有誤解,認為飄逸就是好看、流暢。學王羲之不僅僅是放松,難點在于拙樸,就是篆隸。草本隸,隸本篆。沒有篆隸,草書的點劃都值得商榷,即使是從唐楷入,也值得商榷。
二是法度意識。《續書譜·草書》中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他強調草書不可茍且,在法度上要像真書一樣對待,真書包括篆隸楷等。蘇東坡說: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這也是強調法度。草書的點劃,我們一再強調古法,質感,書法的點劃是筆法的組合,草書的點劃還要強調質樸、情感。
其三是整體意識。草書的筆劃不論內在還是外沿,都有它特殊的特征。在草書中如果依然強調入筆、行筆、收筆,別說大草的創作,小草也是很難。草書強調筆劃與筆劃之間,解體與解體間、行與行之間的整體關系,用筆的輕重快慢,點劃的粗細長短,墨色的濃淡枯濕,這一對對的矛盾組合在一起,必然會產生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書法家所要追求的。這種關系在草書中是在流動中產生的,它可能在一個字、一行字中只有入和收,甚至在字與字之間,組與組之間看不到他的入筆。草書的筆法是要有一個整體觀念來看。最大的區別是對筆法的運用,而不是筆法的表現。
我們之所以說技進乎道,怎么樣把技法轉化為道,就是一個鏈接、聯系的觀念。不是把它當做單獨、獨立的實物來看,而是在相互關系中來判斷它的價值。
書法的三個環節,點劃、結體和章法,都是相對的,兩重性的。作為點劃,我們在學習中要求完成的每一筆都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在運用中,則不一定,為什么,因為它要符合點劃與點劃之間組合的需要;結體也是一樣,必須要把每個字寫得很美很標準,但在創作過程中,把每一個字寫得都很美,互相之間難以鏈接,沒就無法凸顯,組合中產生美。思考章法時也是,章法與展示之間的矛盾,我在中國美術館做展覽,18張作品組合,每一張創作都很成功,結果組合起來,驢頭不對馬嘴,總體不協調,缺乏大局意識,整體觀念。這在草書創作中尤為重要。王鐸是比較典型的,他在組合中看,總體來看是正的,但局部來看,他是斜的,大小組合得很好。
(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主任)
編輯:楊嵐
關鍵詞:草書 點劃 書法 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