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
誠實守信是從事科研的準則和基礎,也是評價科學研究價值的前提。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研誠信建設,相關部門和科學界分別設立了有針對性的規定和學術道德規范,科研學術不端行為得到一定遏制。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懲防并舉的長效機制仍待完善,違背學術誠信規范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消失。
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有什么危害?應當“零容忍”還是“適當寬容”?怎樣建立誠信規范的長效機制?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科研誠信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侵害學術肌體的不誠信行為仍未完全杜絕
近年來,我國科研產出大幅增長,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但在科研誠信和學術風氣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2017年,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將107篇中國作者論文集中撤稿,引起廣泛關注。經核查,在涉事論文中,101篇存在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或虛假同行評議意見問題,學術評議認定其中9篇存在內容造假,486位涉事作者不同程度存在過錯。科技部為此專門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對外通報調查結果和處理情況。
“科研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完全背離了唯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而且嚴重挫傷了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損害了我國的科研生態環境。”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認為,如果不及時加以有效遏制,將引發科研浮躁風氣蔓延,滋生日益增多的投機行為,甚至會對我國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多年來,相關部門在科研誠信建設方面不斷探索,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制度安排。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自2003年起試行監督組進駐項目評審會制度,科技部聯合相關部門在2007年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教育部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2016年9月正式在全國各高校施行。
去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對學術造假實行“一票否決制”,對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要求抓緊制定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樹立正確科研評價導向的規定,加大對科研造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夯實我國科研誠信基礎。
這些規章制度的設立使科研誠信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零容忍”“一票否決”等成為高頻詞。一些科研單位也迅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細化,如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日前發布《關于在學術論文署名中常見問題或錯誤的誠信提醒》,針對論文署名失范事件和科研不端舉報實例而制定,實用性和指導性很強。截至2017年底,中科院87%的單位建立了處理科研不端的相關制度,另有5%的單位發布了“吸金期刊”等負面期刊名單,維護了良好的科研風氣。
“我國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在三個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形成科研誠信規范體系,包括相關法律、部門法規和管理政策;二是設立了科研誠信管理制度,包括專門委員會、審查委員會制度等;三是建立了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查處機制。”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介紹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科研 誠信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