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從汪曾祺的畫看整體研究:別把整魚切成頭尾中段
圖為汪曾祺的畫。汪曾祺的書畫作品中的文人意趣與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氣質形成“異質同構”關系。
【文藝觀潮】
自20世紀末以來,有關當代作家“經典化”的論爭一直存在。無論對“經典”的內涵認定有何分歧,“經典化”始終都是文學接受和研究過程中必要的一環。否則,文學歷史化的進程將無法有效完成。既往論爭提醒我們,與其苦惱于為作家定性、定位,不如以“整體研究”的思維去有效把握作家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獨特性。如作家汪曾祺就說過:“我不大贊成用‘系年’的方法研究一個作者。我活了一輩子,我是一條整魚(還是活的),不要把我切成頭、尾、中段。”
此時的汪曾祺或許已經意識到,他的作品將來會被重視,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于是,他只好以“美食家”的身份做出溫和的提示:要顧頭也要顧尾。將自己作為“美食”,又提供“品味指南”,這位“美食家”何其慷慨大方!那么,汪曾祺究竟有著怎樣的“美味”呢?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流行的說法,莫過于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這似乎已成定論。“士大夫”本是特定的身份標識,而汪曾祺從出身、身份到地位、名望,均難以與之相符。以如此方式來含混地描述汪曾祺的審美氣質,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汪曾祺有越來越多的讀者,他的吸引力不只是源于士大夫氣質。另有不少文學史將汪曾祺置于“文化尋根小說”的先行者之列,但這樣的概括顯然無法彰顯出汪曾祺的意義。
比較而言,汪曾祺的自我“定位”卻有不少:“我是一個中國人”“沈從文的學生”“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一個不乏熱情,還算善良的中國作家”“一個過時的小說家”“實近儒家”“一個樂觀主義者”和“我大概是一個文體家”等,不一而足。此類名目之多,固然由于描述角度和言說場合的不同,但也顯示了個體自我的復雜性以及認識自我的困難,更提示了從整體上把握汪曾祺的必要性和方向性。
汪曾祺的文藝創作以小說、散文為主,兼及戲劇、詩歌,且一直對書法和繪畫保持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小說與戲劇在其筆下的“分工合作”關系,書畫作品中的文人意趣與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氣質所形成的“異質同構”關系,均可見出汪曾祺文學世界的豐富性,有待于研究者以整體研究的方法去把握。
汪曾祺本人樂于承認古今中外作家對他的影響,其創作不僅顯示了古代、現代文學傳統對接的可能,也顯示了本土、外來文學資源對話的可能。但那些來路不一的文學資源,如何整合成“這一個”汪曾祺?在半個多世紀的沉浮中,汪曾祺的文學觀念有無發生變化,甚或產生自相矛盾?上述過程的復雜性及其意味,只有借助整體研究才能得到充分闡釋。
所謂的整體研究,當然是與局部研究相對而言的。但它不是要排斥或否認局部研究,而是要以局部研究為基礎、由局部而整體,從而避免管中窺豹或一葉障目。整體研究力求動態追蹤與即時評論的結合,力避靜止凝固或機械僵化。整體研究注重宏觀議論與微觀分析的結合,力避浮光掠影或以偏概全。
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而言,作家研究向來占據重要位置。其中,即時性評論一直頗為繁盛,局部研究和微觀分析也不乏可觀成果,如小說文體研究、作家創作心理分析,等等。當前最為欠缺的,應該是對當代作家的整體研究。若充分考慮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機遇和內外環境,則將更深刻領會推進作家整體研究的必要性。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始終都伴隨著對古代、現代文學傳統的理解、傳承與再造,并借此確立其“當代性”;另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文學,與外國文學建立了日益密切的關聯,并借此確立自身的“中國性”。可以說,文學觀念的紛雜多元與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乃是中國當代作家始終面臨著的常態。他們正是在此種特定情境中感知現實、理解文學、繼承傳統、追求創新。因此,只有通過整體研究,才能完整把握當代作家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獨特性;只有通過整體研究,才能有效總結中國當代文學的經驗教訓;只有通過整體研究,才能細致呈現“中國故事”和“中國方法”的意義價值。
筆者所期待的“整體研究”,至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向獲取研究價值:整體的意識、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
以整體的意識,把握作家的文學世界,探明其構成要素,努力揭示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描述諸要素與整體之間的結構性關系。對于學者型作家,如曹文軒、格非等,我們應致力于闡發其創作與研究、實踐與理論之間的互文、互動關系;對于那些在多種文類之間自由出入的作家,如史鐵生、韓少功等,我們可以特別關注不同文類之間的互補、互滲如何塑造其創作個性并影響其文學格局。
以發展的眼光,探明作家文學創作的發生、發展及演變的動力機制,勾勒其堅守或求變的歷史軌跡,從而獲得對作家風格特色的充分認識。如果說創新求變總是作家創作的重要動力之一,那么,風格一旦形成,卻具有相對穩固的個性特質。一位作家能否順利進入“經典化”序列,并不在于其是否如某些批評家樂于稱道的那樣時常“突破”自我,而在于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是否“形成”和“守護”了自我。若以發展的眼光綜觀特定作家的全部創作,或許能避免得出“兩個汪曾祺”“兩個孫犁”之類指涉歷史斷裂的結論,而真正獲得對“這一個”作家的完整認識。
以辯證的思維,認清作家的貢獻與局限,并在縱橫交錯的聯系比較中論述其意義價值。按照艾略特的看法,任何作家都無法單獨獲取“完全的意義”;對某位作家重要性的鑒賞,也就是對其與既往作家關系的鑒賞。若將艾略特所提示的歷史的與美學的批評原則稍加發展,則不僅應該尋繹當代作家的影響源,還有必要考辨各種影響源如何在特定作家身上匯聚并發生“化合反應”。此外,還有必要借助與同時代其他作家的聯系比較,以求達到對特定作家意義價值的有效辨識。
(作者:徐阿兵,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汪曾祺 作家 研究 整體 汪曾祺的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