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楊漢軍:披荊斬棘勇如獅
追記武漢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
楊漢軍(右)在武漢市新洲區(qū)調研精準扶貧和災后重建工作(2016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fā)
獅子,地球上力量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威武的身姿、驚人的力量和夢幻般的速度,為其贏得“萬獸之王”的美譽。
改革的征途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有許多“臘子口”要征服,有大量“婁山關”要攻克。涉險灘、啃硬骨頭,誰來挑大梁?需要一大批“獅子型”干部一往無前、沖鋒陷陣。“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這是湖北武漢為“獅子型”干部畫的“像”。
選“獅子型”干部,選人者先得成為“獅子”。湖北武漢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就是這樣一員“獅子”般的闖將。短短兩年,他把“波瀾不驚”的組織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他為“默默無聞”的組工干部贏得點贊——市民票選的“2017年武漢市20件大事”,組織工作占據3席,且全排在前10位。
天妒英才。2017年8月9日,這位敢闖敢拼的硬漢突發(fā)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人生的齒輪永遠定格在55歲。
啃“硬骨頭” 接“燙山芋”
跨領域、新崗位,他總敢“吃螃蟹”
因為一位素昧平生的組織部長“力挺”,在旁人看來即將“退二線”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商務城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易山偉,非但沒退,反升任“一把手”。這位不拘一格選賢任能的組織部長,正是楊漢軍。
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聚焦疊加,武漢迎來了新一輪發(fā)展機遇,急需一批“獅子型”干部攻堅克難、拼搏趕超。然而,現實中少數干部推諉、扯皮、怕擔責,楊漢軍對此憂心忡忡。
2017年5月,市委部署“獅子型”干部大調研,選一批“鐵軍”抓重點、攻難點、消痛點、出亮點。
破冰解難,重擔落在了楊漢軍身上。“過去一些集中調研往往過于強調年齡、學歷等結構性要求,容易讓干部群眾陷入誤區(qū)。”設計調研方案,楊漢軍認為,必須打破傳統(tǒng)思維定勢。
領會中央要求、借鑒各地經驗、結合武漢實際……一個打破常規(guī)的設想在楊漢軍腦海中逐漸成型:“獅子型”干部必須不拘一格,與年齡、資歷解綁,更多強調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實績,“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
幾經打磨的方案一出,尺度之大,讓人振奮: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任職年限,只要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選的機會,還可以毛遂自薦。“連過去不想干事的人都想當‘獅子’”,干部的精氣神一下子提振起來。
新探索,尺度大,實際操作中,難免遭遇“拿不準”“不適應”,面臨這樣那樣的困惑——
“易山偉,有沖勁,但已57歲,按慣例準備‘實改虛’,能不能用?”
“有名干部,曾因工作失誤受到處分,此后更加努力工作,創(chuàng)造了許多業(yè)績,能不能用?”
……
“當然用!要讓干部知道,只要符合‘獅子型’干部標準,就有被推選的機會!”楊漢軍當即拍板,給調研組的同志吃了定心丸。
不拘一格,千挑萬選。最終,309名“獅子”進入儲備庫,其中,第一批108名“獅子”被提拔到急難險重任務一線扛起重任,年齡最大的57歲,最小的33歲。這樣的導向,不僅“導”出了好干部,更“導”出了干部拼搏趕超的精氣神。
敢“吃螃蟹”,能啃“硬骨頭”,是楊漢軍的一貫作風。2015年到武漢工作前,他在湖北省委組織部工作了26年,干部、人才、基層黨建……從普通干部成長為副部長,無論哪個領域、哪個崗位,他都迎難而上、追求卓越——
擔任全省第一任人才處長,舉辦首次中部人才論壇,打開人才工作新局面;
推進村主職干部專職化管理,工資比照副鄉(xiāng)鎮(zhèn)長標準,讓村干部腰包“鼓起來”;
把“泥腿子”進城的臟亂差社區(qū),建成全國3A級旅游景區(qū),贏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
跨領域、新崗位,楊漢軍總能“游刃有余”,靠的是什么?“楊漢軍,不用揚鞭自奮蹄。”武漢市委主要領導一語道破“天機”。
思維開闊 直擊“要害”
能在“山窮水盡”時冒出金點子
做黨建工作,不容易。2017年,楊漢軍卻讓全市市民為黨建工作點贊——他推動的“紅色引擎工程”進入群眾票選的“武漢20件大事”。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一邊是社會治理難,一邊是一些黨組織“進不了門、入不了戶、說不上話”,基層黨建不夠接地氣,市委提出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力求通過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方向確定了,抓手在哪里?“沒有好的切入點,黨建工作容易陷入‘自彈自唱’,更談不上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找抓手,楊漢軍領著組織部一班人打開思路,“問題就是抓手,從問題最多的地方入手!”
廣泛調研,多方納諫。“市民對社區(qū)物業(yè)滿意率最低,反映的問題60%以上涉及物業(yè)管理。”武漢窗口單位民意測評顯示。
物業(yè)、黨建,本不搭界,如何關聯?“街道工作人員不一定敲得開居民家門,但物業(yè)敲得開。”物業(yè)公司覆蓋千家萬戶,楊漢軍獨辟蹊徑,他想通過開展“紅色物業(yè)”,把物業(yè)發(fā)展為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的力量。方向一下子有了!
如此“奇特”的想法,也招來不同聲音,“組織部管干部、管黨建、管人才,怎么還搞起了物業(yè)?”
“只有打通服務群眾最后100米,把黨組織關懷送到居民身邊,才能進一步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楊漢軍看得深。
城市社區(qū)成千上萬,“紅色物業(yè)”第一步往哪兒邁?又是一個難題。楊漢軍直擊要害,“先從沒有物業(yè)的小區(qū)開始,那里的群眾往往比較困難,矛盾問題也多。‘紅色物業(yè)’以‘低價有償’方式入駐,黨組織直接為群眾提供服務。”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小步快走持續(xù)推進……幾個月來,“紅色物業(yè)”讓全市近800個老舊小區(qū)煥然一新。“在小區(qū)里散步,從沒有這么神清氣爽過!”家住江岸區(qū)江漢北路社區(qū)18號小區(qū)居民盧和毅感慨,“紅色物業(yè)”進駐后,成堆的垃圾不見了,昏暗的路燈亮堂了,亂停的車輛歸位了。
“他思維開闊,能在‘山窮水盡’時冒出金點子。”楊漢軍總是帶給人驚喜——
過去,武漢全市人才工作職能、資金分散,政策碎片化;2017年,武漢成立招才局,楊漢軍兼任首任市招才局局長。招才局是個虛擬機構,沒一個編制,卻得實體運作,怎么辦?“形勢催人,再不能按老黃歷辦事。”楊漢軍有的放矢,抽調精兵強將,將現有人才工作職能、政策、專項資金整合到一起,招才局“虛功實做”起來。
武漢高校多,校友資源也多,卻一直沒能好好利用。2017年,市委提出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想挖掘校友資源“大金礦”。通過楊漢軍的金點子,不到兩個月,第一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舉辦,達成簽約總投資989億元……如今,“資智回漢專場活動”已成功舉辦11場,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1.4萬億元。
“這些年,組織部門的急事、難事多,但楊部長辦事有方法、有思路,難題一一破解。”武漢市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何慧超感言。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武漢 獅子 改革 楊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