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治“帶病”廣告 須對癥下藥
“大張旗鼓”變“隱姓埋名”
違法違規廣告為何肆虐網絡?動因之一是巨額利潤的誘惑。據了解,2017年全國廣告經營額6896億元,其中互聯網廣告份額超過50%,經營額已經超過所有傳統媒體廣告之和。從微觀來看,網絡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不僅僅依靠產品的銷售,還依靠自身流量吸引廣告商來投廣告。這就造成了網絡公司對廣告收入的嚴重依賴。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廣告形式也日趨多樣。除了日常看到的文字、圖片廣告,還有搜索廣告、視頻直播等。由于互聯網廣告發布便捷,形式多樣,違法廣告藏身其中,隱蔽性強,傳統手段難以發現,難以追蹤,難以查處。
同時,相關監管理念和技術卻相對落后于市場發展速度。直到2016年,中國才發布了《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對互聯網廣告進行明確界定,并列出了互聯網廣告活動中為違規條目,以規范互聯網廣告活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制度規范面前,一些大張旗鼓的違法違規網絡廣告雖有所減少,但一批形式更具隱蔽性、“隱姓埋名”的網絡廣告卻日益泛濫。比如,有些廣告先做好新聞熱點的吸引和各種故事的鋪墊,最后卻以“神轉折”推介商品。再如,憑借推薦攻略、論壇回帖與廣告軟文之間的模糊界限,有些網絡廣告積極偽裝,魚目混珠。有的還假借新聞資訊之名不按規定標注廣告標識。這些“擦邊球”行為難以甄別和捕捉,逐漸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
形成合力“對癥下藥”
網友對廣告攔截軟件的熱衷,多少反映了對網絡廣告騷擾的無奈。然而,抵制“帶病”網絡廣告,不能光靠網友自己攔截。事實上,有關部門正在以社會影響大、覆蓋面廣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平臺、移動客戶端和新媒體賬戶等互聯網媒介為重點,對癥下藥,集中整治一批社會影響惡劣、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
一方面,主要解決技術短板,實現對違法違規網絡廣告的實時監控。早在去年9月,全國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就正式啟用,實現對46個副省級以上行政區劃的1004家重點網站及百度、盤石、蘑菇街、貝貝網等4家廣告聯盟和電商平臺廣告數據的監測。有關方面預計,2018年日常監測網站將拓展至2000家,動態監測網站將拓展到15萬家。
這種監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新數據顯示,全國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正式啟動以來,互聯網廣告的違法率從開展監測前的7.1%降至1.98%,威懾作用初步顯現。
另一方面,實行專項整治。日前,國家工商總局印發了《關于開展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18年要推進移動端互聯網廣告監測能力的建設,初步實現對1000個手機客戶端和1000個公眾號互聯網廣告的監測。
重拳治理之下,違法違規網絡廣告有所收斂。然而,也應該看到,目前也有技術監測觸及不到的“盲區”,比如自媒體軟文、視頻直播中的口播廣告等形式,現有技術還是很難實現有效監測。同時,面對違法違規網絡廣告的野蠻生長,政府監管雖然是主要解決方式之一,但優化行業生態、加強業界自律,形成監管合力,也是必要措施。在這一方面,全社會無疑仍需長期發力,步步為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廣告 網絡 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