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用教材為學生打好“中國底色”
“課程修訂是龍頭,龍頭舞起來,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組成的龍身、龍尾才能擺起來。龍頭舞起來,龍身動起來,龍尾擺起來,才能充分發揮綜合育人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審議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一段話,生動闡釋了課程修訂與教育的關系,強調了課程修訂的重要性。
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已于近日頒布實施,這是時隔15年之后,教育部對高中課程的再次修訂。新課程在文本結構、內容及實施要求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特別是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業質量要求、與“新高考”有序銜接等方面引發了廣泛關注與好評。
這次高中課程的修訂,連同2017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修訂的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一道,成為自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以來,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大事。
課程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載體,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等,都集中體現在課程教材中。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必須要充分發揮課程教材的核心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門課標的出臺、一本教材的問世,是國家事權的落實,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那么,在不同社會思潮、不同教育思想激蕩、碰撞的時代,課程教材如何做到更好地體現國家意志,弘揚正確價值導向,發揮在人才培養環節中的統領作用,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打上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這些深刻的命題,成為擺在每一位教材編審工作者和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時代課題。
我國教材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課程教材建設工作也面臨著新使命、新任務:
如何提升課程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系統性,全面提高課程教材的質量;如何推動大中小學教材整體建設,逐步形成與建設教育強國相匹配的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課程教材體系;如何推進教材建設理念、機制、方法創新,在繼承中發展……
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課程教材建設扎實推進,體系門類逐步健全,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在新形勢新要求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整體推進教材建設的中央文件《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印發,對推動大中小學教材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正式成立,負責指導和統籌全國教材工作。這一機構的組建,在新中國教材建設史上尚屬首次,管總、把關、協調是其所負職責的三大關鍵詞;管總,即管規劃、管制度、管保障;把關,即把好課程標準和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思想關、理念關、科學關;協調,即推動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合力。
國家教材委員會設部門委員和專家委員,同時,按照學科專業和學段,設置了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思想政治、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馬工程)、語文、歷史、科學等10個專家委員會,成員涵蓋學科專家、課程和教科研專家、一線教師。
“這是我國教材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今后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生力軍。集中力量抓好教材建設,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更高質量的教材,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戰略工程、基礎工程。”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顧海良談道。
同樣在2017年,教育部設立了教材局、組建了課程教材研究所,建設了包括6000多名專家的大中小學教材編審專家庫。以國家教材委員會為統領,專家委員會、教材局、課程教材研究所等各司其職、緊密配合的“多位一體”教材工作組織體系已然成形。
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17年秋季開學,全國所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起始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采用國家統編教材。此后逐步推開,到2019年,統編教材使用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
16開大小的書頁上,“天地人”“你我他”6個黑色楷體字分兩行橫在正中間,占據了紙張的1/3,其他部分幾乎全部留白。2017年秋季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識字課,吉林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的“小豆包”們捧著新的語文課本,跟著教師耿玉苗學習這6個生字,字的周圍沒有拼音。原來的拼音學習被挪到一個月之后。看似簡單的調序,折射出的是把漢字、漢語擺到第一位的編寫思路,打好“中國底色”的價值觀被強化。不僅是語文,對于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品德也換上了新編教材《道德與法治》,顧名思義,新教材講求“德”,也重視“法”,突出德法兼修。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朱小蔓說,青少年成長時期是法治意識正在生長的時期,德育教材要把這個法治突出出來。
新編初中《歷史》教材特別注重體現國家新認知,“14年抗戰”“東方主戰場”等內容在教材中都有新體現,且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既促進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完成好統編教材的編寫和審定,幾百位專家付出了艱苦努力。
教材編寫是一個不斷吸收意見、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過程。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教材主編、復旦大學教授高國希回憶:“教材編寫時,征求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馬工程咨詢委員等百余位專家和相關部委的意見,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對教材進行了全面審讀和會議審查,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結合大會精神再次修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朱明光是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審議專家,與編寫者相比,他的工作同樣不輕松,不僅要參與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多次研討,還要在審議過程中負責任地提出科學意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整個教材編、審的機制設計十分科學,分工明確,先后召開了20多次會商會議,共有900多人次參加審議審查工作。”
“教材在提交國家教材委員會會議審查前,每一位委員都事先進行了全面審讀。會議審查時,50多位委員從各個角度充分發表意見。會后,教育部根據審查意見組織編寫組修改后,再次征求所有委員意見。” 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韓震回憶。
同樣,高中課標的修訂和審議過程也十分艱苦。依托260余名各領域專家學者、一線優秀管理者、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組建起一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在開展實地調研和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多次征求各部門意見和各方面專家意見,并在浙江、甘肅等5省(市)4萬余名學生中組織開展大規模測試工作,在北京、海南等8個省(區、市)10所學校進行模擬選課走班。最終,在經過了幾輪專家的審議并反復修改后,由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
教材是“大家小學”。為了編出更好的教材,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一位編審專家都必須要精編細選、字斟句酌。
教材要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的檢驗
教材編寫使用是國之大事、民之關切。
在推進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和高中課程修訂工作的同時,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修訂各類課程教材、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頒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啟動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編寫、加快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審用工作、針對社會和網民關切即時作出回應……2017年,在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的元年,大中小學教材建設呈現出新的氣象。
當然,目前的教材建設工作還面臨著許多新的期待、新的訴求,需要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在基本解決‘有學上’之后,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需求日益強烈,對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教材內容、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各界對教材高度關注,有擔心,更有期盼。這需要每一位教材建設工作者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用更大的力氣編好、用好每一本教材。”采訪中,幾乎每一位教材的編寫和審查專家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王湛認為:“如何進一步推動大中小學教材,特別是德育教材的有機銜接;如何進一步加強教材各環節的監管,使教材建設規范有序;如何加強教材研究,使教材建設適應時代發展,為教材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如何適應技術手段的進步,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既不被技術‘綁架’,又能科學合理地體現新技術對于課程組織的積極作用,這些都是今后教材建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未來,要把好思想政治關、專業學術關和改革方向關。一方面要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的體現;另一方面,要確保課程教材既立足學術前沿、符合科學規律,又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此外,要注重課程教材的時代性、系統性,體現新時代的教育理念,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有力支撐。”教育部教材局局長鄭富芝介紹了教材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讓每一本教材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這一初心,激勵著每一位教材工作者砥礪前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材 課程 建設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