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讀圖今日讀圖
《國家寶藏》成“網紅”,喚醒全民族共享記憶
文物是什么?
看完第一期《國家寶藏》,專欄作家李大力第二天就跑去故宮,見了在第一集出鏡的梁金生老爺子一面。
梁金生一家五代人在故宮工作。要論在故宮的工作時長,除了皇帝,沒有誰家比他家更久了。
她說,老爺子在故宮38年,干了一件事,管賬。我去的時候,他右手拿一柄碗口大的望遠鏡,趴在辦公桌上“翻舊賬”。
他的理想之一,是給故宮做一本清清爽爽的文物賬。歷時7年的文物大清理結束時,他寫了十多萬字的驗收報告。做報告時,60多歲的他哭了一場。
在梁家看來,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的命運,在于它的流傳。
中國人將文物賦予了家國與血脈的感情,我們的根基在里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內心還是樸素地企盼文物能夠回歸。如果我們的根四散別處,我們會心痛。”于蕾說。
完成每一集國寶的拍攝后,于新玲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打開B站,一幀一幀閱讀彈幕,感受觀眾的反應。
前面的彈幕有人問,楚惠王是誰。后面彈幕中就有人回答,勾踐的外孫。
曾侯乙編鐘的故事播出時,彈幕就會飄出,“有點戰國策的感覺啊。”
“大家對文物的熱愛一點不少。”于新玲甚至還看到,前面的彈幕剛問完“文物到底是什么”,后面的彈幕就回答道,“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享記憶”。于新玲激動地把這句話寫進了下一期的開場白里。
網民還在彈幕里面討論,《國家寶藏》節目打動人的是什么?
節目組的實習生回答他們:我們找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到了創造這件文物,或者被文物改變了命運的人,與他們建立了共情。
27件文物中,有郁郁寡歡之作,有傾注心血之作,還有匯集各路匠人技術的結晶,但它們都是我們與歷史的情感鏈接。
“中國的驕傲散落在每件文物身上。”湯浩說。文物就像一個時空隧道,把你帶到過去。然后你會更了解自己從哪里來,以及自己將到何處去。
看著網民在彈幕上的留言“此生不悔入華夏”“我在博物館發來賀電”“滿屏都是文化”,湯浩開玩笑,“一不小心做了個網綜”。
對于更多的年輕人來說,這檔節目告訴了我們,歷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數字,而是鮮活的人、事、物的構建。文物,不再是廟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攜帶我們文化基因的密碼,它使我們相信,我們的歷史刻度上已經有了上面這個五千年,我們還會有同樣具有韌性的下一個五千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漫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國家寶藏》 全民族共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