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張孝騫的遺產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題:張孝騫的遺產
新華社記者李柯勇
一摞小本子、一根拐棍、一個聽診器,這是張孝騫的三樣遺物。
在記者的采訪中,每位醫生都滿懷敬畏地提起它們,似乎這幾個普通物件背后藏著道不盡的秘密。
如今,知道張孝騫這個名字的人不多了,他已經離世30年。生前,他職位不算高,連一本書都沒出過,也沒有給子孫攢下多少財富,卻留給后世一筆巨大的精神遺產。
醫生們景仰他,將他視為一個時代的高峰。
患者們懷念他,說讓他看病是一生的幸運。
?。保苍拢玻溉眨本﹨f和醫院隆重紀念內科老主任張孝騫誕辰120周年。當凝視他那三件遺物時,人們會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醫生?
小本子:“醫道秘訣”究竟在哪里?
巴掌大小的筆記本,幾十冊,整齊地碼在協和醫院院史館一張老木桌上。打開來,里頭密密麻麻地記滿了病人的姓名、年齡、病案號、病情、初步診斷等,紙張已然泛黃。
作為新中國首批學部委員(院士),張孝騫有著崇高的學術地位,卻終生沒有一部獨立著作。在今天看來,這著實有些不可思議。除了一些單篇文章外,他留下的就是這些小本子。
現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說:“他絕不是隨隨便便記的,那簡直就是一個資料庫?!?/span>
“85后”內科醫生夏鵬剛來協和就聽人講過,當年查房,張孝騫總拿著小本子,遇到一些特殊病例,隨口就說,你去參考某書的某頁,就擺在圖書館哪個書架的什么位置;或者說,這類病哪種雜志報道過,截至哪年,總共有多少例。年輕醫生跑去一查,果然絲毫不差。起初,夏鵬還以為這只是傳說,后來偶然翻閱上世紀60年代的舊病歷,才發現這樣的情況竟不止一次被記錄在案。
曾有不少人想整理張孝騫的小本子,從中探求醫道秘訣,卻都迷惘而歸,無人能夠還原那些只言片語背后的幽深思考。
?。保梗罚纺辏保霸?,醫生們對一名習慣性骨折的病人束手無策,請張孝騫來會診。只見他那雙布滿老年斑的手一遍又一遍在病人身上摸索著,忽然,在右側腹股溝停了下來,那里有個誰都沒在意的小腫塊。他想了想說:“這大概就是病根。”
醫生們一頭霧水:腫塊究竟是什么性質?與病人的癥狀有什么關系?
張孝騫建議,把腫塊切除。
大家驚奇地發現,術后,患者的病情很快好轉了。
而更大的驚奇還在后面——病理診斷證實,腫塊為功能性間葉瘤。這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病例,在此前的世界醫學文獻中,總共只報道過7例。
“張老的判斷力太驚人了。”張孝騫“重徒孫”輩的消化內科醫生吳東說,“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要不是極熱愛醫學,不可能掌握這么淵博的學識?!?/span>
1981年,在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上,會議組織者提出了一個極為困難的臨床病例,作為“擂臺賽”題目。來自各地的專家們紛紛作出診斷,但分歧很大。最后,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張孝騫身上。他精辟分析,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而病理診斷結果證實,他的論斷完全正確,全場無不嘆服。
張孝騫總能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洞察力之強,有時甚至超過機器。張奉春回憶,有一次會診一個胃腸病人,超聲檢查沒有發現異常?!皬埨嫌H自給病人查體,手法很復雜,哪里深,哪里淺,位置、角度都有考慮,過一會兒說:‘這兒有個腫塊?!蠹矣秩ッ?,都摸不出來。既然張老說有,那就重新做超聲,調換角度,左轉位,右轉位,終于——看出來了?!?/span>
一次又一次“奇跡”積累起了張孝騫傳奇般的聲望。人們說,他為中國醫學寫下了一部“無形的巨著”。年事已高時,他每次都由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去查房。年輕大夫們前簇后擁,畢恭畢敬,如眾星捧月。
然而,他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不止一次談起自己的失誤:上世紀50年代,由于他沒能及時發現一位病人的靜脈炎病史,間接導致其出院后因肺動脈栓塞死亡。
“當醫生的時間越長,信心反而越小?!彼谖恼轮袑懙溃拔铱戳艘惠呑硬。铱傆X得,一個醫生不管他的本領多么高,他對病人病情的了解,是無限度的,是無止境的。”
張孝騫參加會診的協和老樓10號樓223大教室迄今保持著原貌,一些上了年紀的大夫還記得當年的情景:他總是歪著頭,眼睛湊近小本子,仔細地記錄。晚年的他右眼幾近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每天要靠擴瞳藥物維持視力,但仍堅持做筆記。他小心吃力地記著,字還是不知不覺寫串了行……寧靜的燈光照著他的白大衣,照著他衰老的禿頂和駝背,照出的不像一位被尊為“醫圣”的大權威,反倒像個認真聽課的小學生。
真正的秘訣,也許并不在那字里行間。
“我們最應該繼承的,就是張老真誠對待醫學的態度?!睆埛畲赫f,“無論何時,踏實行醫、虔誠治學的心不能變?!?/span>
拐棍:“醫生能離開病人嗎?”
那根竹拐棍,是張孝騫晚年另一個“標配”。他去哪兒都拄著,用得太久,手柄都磨掉了漆。
直到89歲,他還拄著拐棍去診治病人。
?。保梗福赌辏吩?,呼吸內科醫生陸慰萱想請張老幫忙看一個疑難病人,又很猶豫。那時張孝騫已確認了肺癌,一直痰中帶血。后來,張孝騫還是聽說了,拄起拐棍就出了門。
正是酷暑,烈日當頭。從門診樓到老樓的8樓2病房,要走500多步,爬42級樓梯。有電梯,但按規定只能用于轉運病人,張孝騫嚴守規定,步履蹣跚地去爬樓梯。不難想象,對這個生命只剩最后一年的老人來說,那段路是多么沉重的負擔!
當他氣喘吁吁地出現在病房門口時,陸慰萱和病人感動得都呆住了。
那天,張孝騫為這個病人忙了兩個多小時。
這,是他一生中看的最后一個病人。
拐棍不離開老人,張孝騫離不開病人。直至85歲高齡,他早已辭去內科主任職務,還堅持一周兩次門診、4次查房的慣例。
查房時,他常會指出,以前哪年、在哪個病房、哪位醫師主管過類似病人。有時連主管大夫本人都忘了,他卻記得很清楚,讓眾人目瞪口呆。甚至二三十年前看過的病人,他都能說出姓名、病歷號,仿佛一直陪伴在病人身旁。
在現實生活中,張孝騫生就一副耿直、執拗的性格,不懂得、不了解的東西,絕不隨聲附和。對不勤奮的學生,他會暴跳如雷;對不負責任的醫生,他會當面訓斥,甚至把寫得不合格病歷摔在地上,絕不顧及什么面子。連子女們都怕他。他的次子張友會說:“只要父親在,家里就靜悄悄的。”
但是,從來沒人見過張孝騫對病人發脾氣。
“很多病人找到家里請父親看病,他從不拒絕,而且不厭其煩?!睆堄褧f,“有時候我們都有點煩了,他還一遍遍地講解,生怕病人聽不懂、記不住?!?/span>
?。保梗福蹦瓿?,北京郊區某醫院一位醫生來找張孝騫,請他為一個年輕農民作書面會診。看了病歷,他感到單憑現有材料還不能下結論,就叮囑那位醫生,再給病人完善兩項檢查。
兩天過去了,一直沒有回話,張孝騫越等越焦急。讓助手打電話一問,檢查只做了一項。他臉上掠過一道陰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在辦公室內轉了幾圈,然后說:“不能等了。走,馬上去看病人!”說著,拉上助手就向郊區出發了。當然,又拄上了他的拐棍。
那么冷的天,那么大的專家,那么大年紀,卻親自跑來,那個從未見過張孝騫的農民病人和他的醫生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作為一代名醫,張孝騫什么身份的病人都見過,卻從不以衣著華樸、地位高低、關系親疏來決定醫療態度,從來都一視同仁。
不論什么人寫信求醫,他都親筆回復。協和檔案中,至今保存著他與各地老百姓的很多通信。如果來信人是北京的,他還會隨信附去一張門診預約條,客氣地寫上:“你要是方便的話,來醫院我再給你看看?!?/span>
后來他年紀大了,回信越來越吃力。學生想代寫,卻被他婉拒:“病人啊,因為尊敬我才給我寫這封信,如果我馬馬虎虎讓別人回答一下,對病人很不禮貌的?!?/span>
再后來,他實在寫不動了,為此深感自責。
?。保梗福赌辏痹拢慈眨福箽q的張孝騫在日記中寫道:“復幾封人民來信,占去不少時間,有些字的寫法記不清了,必須查字典!衰老之象,奈何。”
這幾行字,不知讓多少后輩唏噓慨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張孝騫 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