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二線城市“搶人”大戰:住房政策成標配 落戶門檻降低
人才與城市未來
為了通過各種渠道把政策宣傳出去,多地打出“校友牌”、“同鄉牌”,希望借助名人的影響力宣傳造勢。武漢邀請湖北仙桃人、武漢大學校友、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擔任“招才顧問”。鄭州聘請了施一公、許家印、閻連科等河南籍知名人士擔任“人才特使”。
在11月23日的鄭州人才新政發布會上,施一公表示,自己作為“在鄭州出生,在河南長大,18歲之前幾乎沒有踏出過河南地界的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愿意把優質人才推薦給鄭州,助力鄭州發展。
石大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些人才特使都是在各自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為了請來這幾位人才特使,鄭州市委拿出了“三顧茅廬”的勁頭,電話一打再打,“跟騷擾電話一樣”。他們還請了鄭州本地知名的書法家,手寫了小楷請柬,派專人送到人才特使手里,讓對方感受到鄭州市的誠意。
對于這些舉措,彭超頗不以為然。他覺得,一座城市要想留住人才,最關鍵要有自己的核心產業。“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不用出什么政策,人口自然會聚集。”彭超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的同學有想做程序員工作的,就會更愿意去杭州、成都發展,因為那里的互聯網產業比武漢發達。
耿丹認同這個觀點,他說自己之所以留在武漢,是因為找到了薪酬、發展空間都更適宜的工作,“這才是一個人留在一座城市最主要的原因。”他認為武漢與其去吸引人才,不如去吸引企業,有了優質企業和工作崗位,留人自然不是難事,“反過來說把人留了,沒有工作崗位,別人還是要走。”
某985高校畢業生楊樂珊去年跳槽了,離開上海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入職杭州阿里巴巴。楊樂珊是北方人,喜歡上海。讓她擇城而棲的理由很簡單,她認為企業比城市更重要,進入一流的平臺更有利于未來的職業發展。
對此,石柏林認為,人才和產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武漢要留才,當然要提供更好的企業,更多優質的崗位,但不等于必須先發展產業,再來吸引大學生,“這顯然是個悖論”。他表示,一座城市不能無為而治,現在就是要刻意留人,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那么更多的大學生就可能會考慮留下,自然就會帶動產業的發展。
目前,各項人才政策已初見成效。
今年就業季,武漢一些市轄區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開展了多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政策宣講會,華中科技大學就業中心的一位指導老師告訴新京報記者,在華科2017屆畢業生中,留在武漢就業創業的本科畢業生共有572人,占就業人數比例為22.12%,為近五年之最。
與華中科技大學類似,中國工程院院士、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李言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以前,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流向了珠三角、長三角,留在成都的比例僅有10%左右,但現在,有42%的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成都。
北大經濟與人類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協會副秘書長張春曉表示,“當前二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就和10年以前、乃至15年以前,一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異曲同工。”
在張春曉看來,中國在近兩年來,東、中、西和東北這四大板塊,以及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這三大戰略發展非常清晰,總體是要實現東中西的聯動發展。
他說,以武漢為例,它是中部六省的發展中心,一定是產業爭奪、人才爭奪、產業梯度落地、技術梯度落地,是一個重要的要素集成。因此,“二線城市因為產業發展的需求,一定會展開人才爭奪戰,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新京報記者 王婧祎 實習生 周小琪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二線城市“搶人”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