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學好國學經典 呵護精神家園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
《大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全面論述了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按髮W”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講的是治國安邦的學問,也就是“大人之學”。北宋程顥、程頤高度重視《大學》,孫中山也評價《大學》說:“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
《大學》出自《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子的思想,計8章,約1700余字,著重講儒家修身的道理。修身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明德、親民、止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主張自我啟蒙,就是要弄清楚并彰顯人內心自有的光輝品德;親民的“親”字作新解,意指君子在自己實現明德的基礎上,進而帶動其他人更新自我,同樣實現明德;止于至善,一方面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另一方面是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期望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也能達到至善的境地。明德、親民和止善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自宋代以來,讀書人多依此為突破口研讀儒家經典。同時,修身要有正確的方法途徑,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八條目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也有輕重緩急之分,而修身是中樞,轉動著內外兩扇大門,構成了內圣與外王的關系,貫通為明德、親民、止善之間的橋梁。“三綱領”與“八條目”是綱舉目張的關系,綱領是靈魂,貫穿修身全過程;條目是路徑,指明修身各環節的內容,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庸》是儒家經典中哲理性最強的著作,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從天人合一出發,闡述了儒家的性理之學。程顥、程頤認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所謂“心法”,即指上古圣人堯囑舜、舜囑禹的傳心之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南宋朱熹認為,這十六字心法,是天下最根本的道理。
《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孔子孫子子思所作,計33章,約1700余字,著力闡述和倡導中庸之道。《中庸》的思辨色彩,首先表現為本體意識的覺醒。儒家關注社會現實和倫理道德,一般不太重視形而上問題,《中庸》卻是例外,突出“性”的概念,把性看成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認為真誠者不僅能知性,而且能盡性,與天道同在?!拔┨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意思是,只有天下極其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實質是天、地、人合一。同時表現為辯證思維的充溢。《中庸》認為,人既有道德本性又有情感成分,性與情是矛盾的統一體。《中庸》側重于矛盾對立雙方的統一性與和諧性,認為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中庸不是折中主義,而是能夠堅持原則、明辨是非。中庸是調和可以調和的矛盾,極力尋找矛盾雙方互相聯系與制約的交叉領域,尋找矛盾雙方最大的公約數和共同點,從而促進事物保持理想狀態,避免發生過或不及的情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薄独献印泛汀八臅碧N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內聚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學習《老子》和“四書”,不僅有利于掌握國學義理,而且可以提升個體的人文素養;不僅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是在呵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老子 思想 孟子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