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孕媽媽“沾糖” 當心養出“小糖人”
出現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產后糖尿病的累積發生率高達70%
昨天是第27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女性與糖尿病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曹筱佩教授指出,糖尿病對女性的影響,可以貫穿一生。然而,有一個階段格外特別:孕媽媽們要特別當心,如果孕期“沾糖”,不僅危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還會影響腹中寶寶的安危。有些寶寶出生后,還會受到“糖媽媽”的影響,出現低血糖,甚至以后也會變成“小糖人”。
哺乳期高血糖 容易喂養出“肥胖嬰”
今年14歲的廣州女孩阿睿剛上初中。最近,她因為口渴、皮膚瘙癢、體重暴瘦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讓她和媽媽大吃一驚:血糖超出正常5~6倍,還出現了酮癥。
阿睿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年紀這么小,怎么會得糖尿病?”醫生詢問才知,阿睿平時愛吃零食、愛喝飲料,體型肥胖。不過,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阿睿媽媽懷她時,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很多媽媽以為懷孕時血糖升高不要緊,生完孩子,血糖恢復正常就沒事了,其實不然。”曹筱佩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婦女在妊娠期發生的不同程度的血糖異常。不但對妊娠期的媽媽和寶寶有嚴重危害,如不加重視,還會對媽媽和寶寶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這幾年,我國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16.2%。
曹筱佩說,妊娠期高血糖可通過臍血、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更容易發生早產、難產、產傷、巨大兒、胎兒呼吸窘迫、胎兒發育異常、新生兒低血糖、圍產期死亡等。
“懷孕時,孩子天天泡在糖水里,一出生就是肥仔肥女,容易出現各種圍產期并發癥,有些寶寶甚至一出生就要搶救了。”曹筱佩說,即使“糖媽媽”幸運地躲過上述風險,在哺乳期也會面臨新的考驗。
很多妊娠期婦女在產后依舊持續存在高血糖,母乳里的糖含量也偏高,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
跟普通媽媽的寶寶相比,“糖媽媽”的寶寶更容易被喂成“小肉團”,將來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性會更高。研究顯示,他們發生肥胖的幾率,高于血糖正常母親所生后代的2~4倍。
特別要注意的是,胎齡30周至出生一周年內,是脂肪細胞活躍增殖期,此時寶寶的脂肪細胞最敏感,如果肥胖在這些時期起病,可引起“脂肪細胞增多型肥胖”,治療困難且易反彈,孩子以后還容易患上多種疾病。
比如,1歲以下的肥胖寶寶比普通孩子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脂肪肝、腿部骨骼變形、性發育異常等。從小肥胖的孩子往往不愛動,即使運動,因為動作比較笨拙,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戶外活動,甚至影響性格和心理健康。
孕期和產后必須做糖耐量篩查
36歲的廣州媽媽阿蓉最近突發高血糖并發酮癥,只能住院治療。原來,七年前,她曾得過妊娠期糖尿病,但經過血糖控制,順利生產。
當年,帶著新生寶寶出院時,醫生提醒她要回醫院復查血糖,以排除產后糖尿病。但是因忙于照顧寶寶,加上她沒有感到明顯的不舒服,就沒有重視。誰知道這次住院才發現,自己的動脈血管已明顯“變老”,出現了動脈血管斑塊。
“很多哺乳期媽媽富有犧牲精神,明知血糖高,為了能有足夠的奶水喂寶寶,還是拼命吃高糖、高熱卡食物,導致產后血糖依舊很高。”曹筱佩說起來不勝遺憾。
相當部分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產后血糖恢復了正常,這容易讓人忽視未來的影響。曹筱佩說,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延長,妊娠期糖尿病婦女產后糖尿病的累積發病率逐年增加,如不加干預,糖尿病發病風險是孕期血糖正常婦女的7~8倍,產后糖尿病的累積發生率可高達70%。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代謝綜合征也明顯增多,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使得心血管病發生風險顯著增加,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2~3倍。
為了減少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近期和遠期的影響,曹筱佩強調,所有孕婦都要在懷孕24~28周時做糖耐量篩查,揪出可能的妊娠期糖尿病。對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第一次孕檢時就要進行糖尿病篩查。“糖媽媽”在產后4~12周需復查血糖,以明確是否存在產后血糖異常。
孕媽媽如果查出血糖高,該怎么辦?她建議,首先需要嚴格控制血糖,以減少孕婦與胎兒的并發癥。
研究顯示,糖媽媽產后約有30%~40%血糖不能恢復正常。哺乳期的媽媽可以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母乳喂養對媽媽來說有降血糖的作用,我們不主張貿然斷母乳。”曹筱佩指出,與口服降糖藥相比,胰島素對妊娠期、哺乳期媽媽更為安全。斷奶后可選用口服藥物治療。
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如果產后血糖正常,仍需要定期監測血糖,一旦發現血糖異常,需盡早干預。重視飲食、運動控制,必要時采取抗血糖藥物治療。
對于高血糖產婦或者“糖媽媽”的孩子, 出生后要進行血糖檢測,及早發現低血糖,如果有低血糖,馬上喂糖水搶救。這些寶寶從小要注意少吃熱量高的食物、碳酸飲料、肥膩食物,保持體形,多運動,“一輩子”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編輯:趙彥
關鍵詞:孕媽媽 哺乳期高血糖 肥胖嬰 妊娠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