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汪洋在人民日報上的新文章,透露一重大改革動向
昨天(11月10日),《人民日報》4版刊登的一篇文章,很值得研究。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發表了署名文章《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全文逾6400字,從對外開放的形勢、內涵和舉措幾方面,對其進行了詳盡闡釋,信息量很大。而這其中,引起最廣泛討論的,則是“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留心的話就會知道,這其實是對十九大報告的呼應。10月18日十九大上,習近平就明確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自由貿易區我們常聽,但是自由貿易港是什么?為什么它會在對外開放格局中,處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概念
嚴格意義上說,由于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對于自貿港,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但是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2013年9月,我國建立了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Pilot Free Trade Zone),即上海自貿試驗區。此后,陸陸續續已經發展到11個自貿試驗區,包括天津、廣東、福建自貿試驗區等。在這些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往往包含一個或者多個具有保稅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
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減輕企業的關稅負擔,促進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在我國,保稅區、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都屬于各種形式的海關特殊監管區。
舉個例子。美國的企業A想要出口商品給中國的企業B,如果是在普通的口岸,按照兩國在世貿組織下的關稅減讓表,進口商B在進口時必須要支付一定的關稅給中國政府,并且辦理手續可能相當復雜。
但如果在海關特殊監管區例如綜合保稅區,B企業則可能享受相應的保稅待遇。也就是說,區內陳列、加工,這些商品都不用繳納關稅,只有離開這些區域進入內地才需要繳納關稅。
那么,與上述概念相比,自貿港可能會有哪些不同呢?
汪洋在文章中對其做了個定性,“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最后一句是重點。說白了,就是要在現有某些自貿試驗區以及其包含的自由區的基礎上,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建立高標準的對外開放區域,立志成為全球貿易樞紐中心。基于此,自貿港也常被視為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
升級版怎么升?香港、新加坡這些我們熟知的自由貿易港,都要成為學習、競爭和超越的對象。
對標
其實,不只是香港和新加坡,包括中東的迪拜、德國的漢堡、荷蘭的鹿特丹等,都發展出了符合本地特色的自貿港。
比如,鹿特丹港最大的優勢就是超強的服務能力。大家都知道,隨著歐盟一體化加速,關稅減免這些優勢在歐盟內部已經弱化。但鹿特丹港超強的港口服務能力,卻為它帶來了海量的貿易。其突出優勢在于建立了一個公共信息平臺,實現了EDI(電子數據交換)標準化等。除此之外,在硬件上鹿特丹港建立了立體交通運輸的網絡化,促成了儲、運、銷一體化運營。
同處亞洲,作為世界集裝箱港口中轉量排名前列的新加坡和香港,對我國自貿港的建設,或許更具借鑒意義。
作為一個以自貿港立國的國家,新加坡的優勢主要在技術創新。比如早在1989年,它就推出了全國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貿易網。這個網絡有多厲害呢?囊括了海關、稅務、安全等逾35個相關部門,這樣一來,原來需要向多個部門分別提交的文件,就只需要提交一次就夠了;原本需2至7天的通關時間,理論上可以縮短至1分鐘。
香港的經驗,則可以概括為兩個字——自由。首先,整個香港行政區,就是一個自由貿易港,除了四個稅號(酒類、煙草與香煙、碳氫油類、甲醇)以外的所有貨物的進出都可以享受零關稅。其次,在香港設立任何形式的公司所需要的注冊成本很低,外商投資者可以持股100%,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資金都可以進出。
事實上,香港已經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對我國建設自貿港的參考價值非常高。
我國已經提交自貿港建設相關方案的,是上海和寧波,但在投資、建設環境上,都與香港、新加坡等有一定差距。
機遇
那么,在此基礎上,中國的自貿港建設要走出一條怎樣的路?
上海市有關領導的說法是,自貿港的建設,目標不止于貿易自身,其初步設想是以貿易帶動產業,“要把巨大貿易量帶來的巨大附加值留下”。
巨大貿易量怎么來?巨大附加值又指什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崔凡認為,其核心在于——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在目前階段,國內建設自由貿易港首先應該大力吸引轉口貿易,更多地集聚商品物流以及供應鏈企業;“但發展本地貿易、轉口貿易并不是終點——離岸貿易、離岸金融或將是自由貿易港政策最終大發展方向。”
何為離岸貿易?一般來說,它分為兩個部分:“轉手商貿活動”和“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
舉個例子,香港的甲公司需要從內地進口布料轉賣給美國的品牌商,這個過程中,布料這一貨物并沒有進出香港,貨物直接從內地運往了美國,但從物權上來說,它在貿易過程中屬于甲公司。這一過程就稱為“轉手商貿活動”;還是甲公司,但這次我不直接參與買賣,只是幫助買家和賣家尋找貨源、推廣市場、協商價格、安排裝運等,相當于一個中間商,這就是“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
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離岸貿易,前者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貨物貿易統計,后者納入服務貿易統計。相較于傳統的轉口貿易,它的物理成本更低,而且對地理位置等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信息源,世界各地的生意都能做。無疑能夠帶來巨大的貿易量和資金量。
拿香港來說,2015年,香港的離岸貿易規模已經達到了4.33萬億港幣,占其年度貿易總量的55%。
總量一大,其附加值作用就會凸顯。
“當我們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企業來這里做生意之后,我們手上的商品和信息流的價值,將不可估量。”在崔凡看來,離岸貿易的終極意義,在于其帶來的信息和數據流,這里面包括商品信息、訂單信息、物流信息、商家信息等。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快速發展的優勢尤其有利于離岸貿易的發展。
“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單純的出口和國內市場開放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當下的中國要做的,是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出發,綜合利用全球資源,布局更高水平的價值鏈平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有利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居于更加優勢的位置。”
橋頭堡
從這一角度出發,自貿港無疑具有重大的領航意義。
一方面,從國內現實來看,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一直高于大部分其他經濟體。2006年時,我國進出口金額占當年GDP的比重曾高達64%。一般來說,經濟規模大的經濟體其外貿依存度會降低,但是即便到了2016年,其占比仍然高達33%。外貿依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另一方面,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的開放紅利已所剩不多。此外,過去幾十年,中國在世界貿易活動中,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些,無疑都在呼喚一個具有世界級開放水平的貿易平臺。
而在更多專家看來,自由貿易港是我們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體現了我國持續開放的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說,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也需要搞“升級版”。
今天的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WTO的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而中國發起或參與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絲路基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項目,則日益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依托。
在不久前舉行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說:“預計未來的15年,中國將進口24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2萬億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資,對外投資總額也將達到2萬億美元。”
可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極具增長潛力的新興大國,中國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量級旗手。
在此情況下,中國要想實現由貿易制造大國向資本與產業強國的轉變,就必須有個深度嵌入全球金融與貿易分工價值鏈的橋頭堡來引領。
自由貿易港,或許正是歷史賦予的那座“橋頭堡”。
文/俠客島 雪山小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貿易 自由貿易 中國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