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四川:改革創新匯聚開放發展新動能
新華社成都10月19日電 題:四川:改革創新匯聚開放發展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楊迪 李倩薇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外貿總值已超過去年全年。其中,英特爾“駿馬”、京東方柔性面板和富士康筆記本電腦等項目產能快速釋放。
網絡圖
近年來,四川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上半年,第三產業對四川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1%,這意味著這個內陸經濟大省經濟結構正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走上質量更優、活力更強、更加開放的發展路徑。
改革促經濟質量更優
四川攀西地區富集的釩鈦磁鐵礦,造就了攀鋼集團幾十年大發展。由于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突出,讓攀鋼從2011年以來連續六年虧損。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浪潮中,攀鋼摒棄“粗放”模式,走“精鋼”之路,抓好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高效鋼鐵產品,提升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比例;同時積極向鈦、釩領域延伸產業鏈。今年以來,攀鋼已連續8個月實現盈利。
攀鋼集團是四川傳統行業搶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求新求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四川更加鮮明地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益,白酒、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強勁復蘇,生物醫藥、航空與燃機、信息安全等新興產業活力迸發。
同時,2013年以來,四川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產能開刀。幾年間,全省關停小煤礦753處,淘汰鋼鐵、水泥等行業落后產能企業1488戶。
四川江油市整頓了當地“小散亂”碳酸鈣企業,企業數量從89家減至14家,產值卻從幾億元躍升至20億元。“一減一增”之間,凸顯了發展路徑的根本轉變。
去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
創新使發展活力更強
今年8月,成都奧泰醫療自主研制的動物專用磁共振設備正式投入使用,表明其在人體超導磁共振領域打破歐美技術壟斷后,開始進軍國內寵物醫療市場。這家由海歸博士鄒學明創辦的高新企業,已實現與歐美跨國公司同臺競爭,國際市場每年大概按15%到20%速度增長。
為擺脫“資源路徑依賴”,四川將創新驅動作為全省三大發展戰略之一,特別是依托“三線”建設的雄厚基礎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去年,四川軍民融合產值達到1370億元,居全國第二。在國家科技城綿陽,已形成國家級孵化器6個、國家級眾創空間7個、國家級“星創天地”10個,科技型中小企業五年間從不到1000家發展到上萬家。
同時,四川還依托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平臺,不斷通過制度創新挖掘“新動能”。
今年4月,四川自貿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試點簽發了全國首張具備物權憑證性質的中歐班列多式聯運提單,讓荷蘭供貨商得以提前20天收到貨款。這是成都破解國際鐵路運輸規則與當前世界通用的國際貿易慣例矛盾的探索:此前,鐵路運單無法作為物權憑證進行抵押融資;通過多式聯運提單,不僅能實現“一次委托、一口報價、一單到底、一票結算”,還解決了中小外貿企業融資難。
運單變提單,僅一字之差,卻是重塑國際物流貿易新規則的一大步。截至9月末,中歐班列多式聯運提單已成功簽發15單,并被推薦為改革創新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
開放讓國際化道路更寬
英國人葛燕希來成都創業兩年多了,她參與創辦的國際人才平臺“老外HERE”如今已為上百家企業客戶引進了海外人才上千人。
“像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也在有意識地吸引更多高層次外籍人才,為他們的生活、工作創造更多便利條件。”葛燕希公司所在的成都高新區,銀行、移動運營商等機構都逐步開通了外籍人士的專用通道和窗口,提供英文表單、英文服務。這在兩年前幾乎都是她不敢想象的。
今年6月,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推出15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方便外籍高層次人才到自貿區工作或永久居留。其中,“實習簽證”“創業簽證”等新規,將更好激發外籍青年人才來蓉創新創業。
1600萬人口的成都市日益國際化的背后,是“一帶一路”開放新機遇給四川帶來的深刻區位之變:過去深居內陸的四川,如今成為向西、向南開放的門戶,正在打造連接泛歐和泛亞的交通物流樞紐。
目前,成都國際地區航線已超過100條;從成都始發開往歐洲、中亞的國際貨運班列線路已有7條,今年已開行超過600列。
有著3.27萬億元經濟總量的四川,為“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從“走出去”到“引進來”,開放“蛋糕”越做越大。截至去年底,四川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企業總數達250家,同比增長35%;“一帶一路”沿線33個國家和地區在川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935家,實際到位外資超過70億美元。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四川 創新 改革 開放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