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失聯9天 原是突發腦出血
診查:
建議做CT及CTA檢查
“卡卡”自述的院內檢查、急救較為簡略,陳光忠說,其實在解決及早送院問題后,院內早診早治腦血管意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腦血管問題診查,檢查項目從低到高分別為:超聲波檢查頸動脈、椎動脈,但該檢查無法全部看清血管;腦血流檢測,通過經顱多普勒探測儀,可發現血流速度的異常;無創檢查如核磁共振(MR)、CT,能提供腦組織病變狀況,也可用于了解腦血管。雖然其準確性和特異性有待提高,但由于CT及CTA檢查可快速完成,因此,當腦卒中患者進入急診,首選的檢查當推CT及CTA,可第一時間評價顱內及血管情況。
在有條件的醫院,完成CT檢查后,也可直接進行腦血管造影(DSA)檢查,該檢查準確性最高,是診斷絕大多數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
該檢查通過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插入一根較細的導管,在X線透視下,將這根導管送入供應腦的血管分支中,注射造影劑后記錄圖像。通過這一微創介入術,可檢查腦血管的動態過程,信息量多,還可以監測血流的快慢指標,因為可以一條一條血管看,甚至可以監測到患者個人的血管代償能力,如一側頸動脈堵死了,是否靠對側的動脈供血等。
治療:
微創填塞取代開顱
腦卒中治療,微創介入治療術也大顯身手:
如果是缺血性卒中,發病3-4.5小時,是靜脈溶栓的黃金時間;
如果發病6~8小時,可進行溶通率較高的動脈溶栓,即與介入檢查類似,通過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插入一根較細的導管,在X線透視下,將這根導管送入供應腦的血管分支進行溶栓;
如果是狹窄率超過70%的嚴重腦動脈狹窄,則可采用金屬支架,通過股動脈插入導管,直達頸部或者顱內,將狹窄的血管管腔撐起,改善腦供血。如果是頸動脈狹窄也可以采取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將血管內的“垃圾”清除出來。
形象地說,腦出血,就像水管因為水壓猛增而突然爆裂,血管破裂出血;腦缺血,就像“交通堵塞”。無論是腦出血還是腦缺血,除了基本的藥物治療外,必要時手術干預才是最終的辦法。
一般來說,亞洲人腦動脈瘤超3毫米則建議手術。大部分顱內動脈瘤均采用微創手術方法替代以前的開顱手術,就是人們常說的介入療法或者血管內栓塞技術,只需在大腿根部用針穿一個不到1毫米的小眼/小洞,通過血管將導管和導絲插入腦動脈瘤內,再通過微導管輸送微彈簧圈等逐步填塞動脈瘤腔,直至完全閉塞動脈瘤,達到治愈目的。
預防:
更多考慮先天性病變、炎癥因素
到底“卡卡”死里逃生后感悟到的“少熬夜、減壓力、多運動”的健康提醒,是否真的可有效預防腦出血或腦缺血?
“實話說,熬夜、精神緊張壓力大、少運動確實損害機體健康,但對于腦卒中,影響力沒那么大。”陳光忠指出,這些因素可能成為發病間接誘因,但對于青年、青少年來說,直接因素,更多考慮先天性病變、炎癥因素,甚至近期內有無外力造成腦受傷等。
據介紹,年齡越大,發生腦血管病的幾率越高;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都是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腦中風最危險因素,而高鹽攝入、高脂飲食、吸煙、酗酒、肥胖等,是高血壓的基礎病因。
長期持續的不良作息與生活習慣、精神緊張壓力大等,一方面導致高血壓,另一方面也確實對血管發育、硬化斑塊等造成壞影響,能改變自然是好事。具體來說包括:
飲食有節制,每餐以八、九成飽為宜,切忌過飽。
多食用植物油,限制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防治動脈硬化;食鹽要限量,每日飲食中攝入食鹽應少于4~6克,少吃甜食,應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
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氣溫驟降時,要注意及時添加衣服。
堅持體育鍛煉,年輕人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要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如戶外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等,多曬太陽。
調節情緒,保持情緒穩定,謹防過度疲勞。
專家特別提醒: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患者,入冬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和降脂藥物,控制好血壓、血糖,并積極戒煙限酒。
推薦:
不放心的查查腦血管
如果平常不時感覺到頭暈、頭疼,感覺頭腦供血不足或者有出現過視力模糊等問題,自己感覺有問題;或者是40~60歲的中年人,此時血管容易硬化、血壓容易出現異常;又或者是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專家推薦,在體檢時查查腦血管和頸部血管。
MR或CT檢查,特別是CT,是掃描腦結構,很難看到動脈瘤等血管性病變,對于小于5毫米的動脈瘤可能看不清。而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掃描腦的血管,對腦動脈瘤的敏感性更高,可發現3毫米以下的動脈瘤或腦血管先天畸形等病變。
文/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靳婷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光忠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腦血管 腦出血 檢查 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