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晚清風云 晚清風云
百年家族史見證民族百年史
黃家十兄妹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經世致用”是父親黃嵩齡一生信奉的價值觀,這一價值觀也是他教育13個孩子(其中10個長大成人)的準則。在變化無常的生活中,他傾其所有地培養我們。當時的社會風氣,非常重男輕女,但他對女孩一樣看重,要求我們有一技之長,經濟獨立,婚后不靠丈夫養活。我們兄弟姐妹在政治、水利、醫學、軍事、教育、工業、天文、音樂、文學等不同領域發展,大哥黃謙益、二哥黃建勛、三姐黃式坤、六哥黃震廷、十哥黃伯飛,堪稱出類拔萃。
大哥黃謙益:海珠橋的設計者
我大哥黃謙益,1893年出生。上世紀20年代赴美留學,先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專業是“城市與海港設計”。
他在美國學習期間,有規定要求華人只能在唐人街居住。當時舊金山的唐人街缺乏醫療設施,華人就醫很困難。大哥向當地的中華會館呼吁,要建立華人自己的醫院。經他倡議、設計、監工,后來真的在舊金山建成了中國人的第一座醫院,叫做東華醫院,大哥擔任院長。如今,在這家醫院里還有一塊石碑,記載著黃謙益的事跡。
1929年,黃謙益回國,擔任廣東省珠江水利局的總工程師。珠江有三條支流:北江、東江、西江,每年雨季,洪水泛濫成災。黃謙益重新設計、引導河道,挽救了許多人的財產和生命。
珠江橫穿廣州而過,阻隔了廣州市中心到河南區的交通,上世紀30年代,大哥監工修建了一座跨越珠江的海珠橋。這座橋的設計非常巧妙,每逢大船通過時,橋面可以翹起來。遺憾的是,后來廣州解放,國民黨敗退時,將這座橋炸毀了。
抗戰期間,黃謙益擔任盟軍陸軍的聯絡顧問,制定戰略方案。他有很豐富的地理知識,且懂得英語和嶺南多地的方言,所以在軍中挑選了一批優秀的士兵,訓練他們使用美國槍械,并深入敵后抗擊日軍。1946年,身在廣州的黃謙益收到從美國郵寄來的一個包裹,里面是杜魯門總統頒發的自由勛章。獲得這個獎的中國人大約有50個,他是其中之一。
1988年,大哥黃謙益在美國去世。
二哥黃建勛:孫中山英文秘書
我二哥叫黃建勛,畢業于清華大學,后留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二哥回國后追隨孫中山,曾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和大元帥府金庫庫長、大本營鹽務署署長。1925年,他陪同孫中山北上,孫中山彌留之際,二哥與二嫂伍智梅一直陪伴左右。孫中山逝世后,他負責起草了訃告。1926年,二哥黃建勛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我的二嫂伍智梅,是辛亥元勛伍漢持的女兒。伍漢持是孫中山的摯友、同盟會會員,他敢想敢說,辛亥革命后,他是國會議員,在國會大罵袁世凱,袁世凱懷恨在心,在天津將他暗殺,被譽為“民國國會議員流血第一人”。伍漢持去世時,二嫂只有14歲。她很崇拜她的父親,個性也與她父親相似———獨立、果敢,勇于仗義執言。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喚起了女性的崛起,這年秋天廣州成立了“廣東女界聯合會”,旨在“聯絡女界開啟其自覺,灌輸新的知識,提倡經濟獨立,注重婦女教育、注重道德”。二嫂是聯合會的負責人之一,同時,她也身體力行,是現代婦女的榜樣。1920年初,在“廣東女界聯合會”的倡議和推動下,廣三鐵路局的局長開始聘用40位婦女擔任售票檢票等工作,這是第一批成為職業婦女的廣東婦女。她們做得很出色,其他地方也紛紛效仿。
在和我二哥黃建勛結婚后,二嫂雖然有自己的事業,但她以我二哥的事業為重,幫助和支持二哥。二哥去世后,二嫂將4個孩子寄養在娘家,全心全意為事業努力。她籌建了中山圖書館,并擔任第一任館長。1924年,她與何香凝等人籌建了廣東平民生產醫院,這家醫院在一年之內就為近萬人治病。她還與何香凝、宋慶齡等人一起創辦了婦女兒童福利會。
1950年,二嫂經香港去了臺灣。她走的時候,宋慶齡和何香凝發電報勸她回來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但是未能如愿。在臺灣,二嫂曾擔任國民黨立法委員等要職,主持醫藥衛生方面的工作。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日,臺灣的醫療界舉行會議,二嫂在臺上發言,講話的過程中情緒很激動,講話結束準備離開的時候,突然病發猝死。她去世后,蔣介石特地頒發誄詞“盡瘁流芳”。
三姐黃式坤: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留學,影響了一批青年女性
我的三姐黃式坤,出生于1897年,那個時代,女孩子很少有人出去讀書,即便讀書,一旦物色到合適的夫婿,馬上嫁人成為家庭婦女。父親黃嵩齡思想開明,反對女兒纏足,更反對女兒成為舊禮教的犧牲品。三姐15歲那年,父親讓她獨自在廣州學習西醫,希望她能有一技之長,經濟獨立,不靠男人養活。受父親影響,三姐從小很獨立,而且比父親的期望走得更遠。
1921年,她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前往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醫。在法國,三姐遇到了她的終身伴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青團的創建人之一袁振英。
1924年,三姐從法國回來,我們都很欽佩她。那時候,三姐還成為一批女青年求上進的榜樣,我們的臺山同鄉雷潔瓊女士,晚年談到我三姐時就說:“看到她從法國留學回來后主持公立醫院婦產科,幫助女性解除痛苦,我深受啟發。后來我志愿到美國留學也是受她影響的。”
三姐一生命運坎坷。1928年,我姐夫袁振英,因為“共黨嫌疑”被軍閥陳濟棠投入監獄,判處死刑。押赴刑場之際,一位親戚陪同三姐前往,三姐受到沉重的打擊。幸運的是,死刑并未現場執行。再后來,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姐夫被改判軟禁,最終被釋放。
姐夫蒙難期間,三姐以一己之力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但她的精神備受煎熬,此后日漸失去勇氣和銳氣。
三姐晚年,因為受到姐夫牽連,從一個獨立的職業女性淪為衣食無著落的老人,一度陷入抑郁。上世紀80年代初,三姐隨她的大兒子定居美國,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歲月。在美國期間,她給我們寫來的家信中曾提到:“我每天看《人民日報》,知道中國在改革,這些成就讓我為祖國的進步感到歡欣。”
六哥黃震廷:德國柏林大學高材生,沉默寡言的家庭守護者
我六哥叫黃震廷,早年就讀于柏林大學,回國后任教中山大學。抗戰期間投筆從戎,先后任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的秘書。1946年升至少將軍銜。抗戰勝利后不久,內戰風云席卷而來。六哥認為自己當初參軍是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而今打內戰,殺害同胞,違背了初衷,便辭職回到廣州。
父親去世時,我和弟弟都還年幼,父親去世沒兩年,母親也去世了。父親生前表示,希望六哥能照顧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所以,六哥回到廣州,擔負起了照顧我和弟弟的任務。
六哥在廣州從事中學校長職務多年后,調入中山大學德語系任教。他讀書看報,努力跟上新形勢,幫助家中弟妹順利度過人生的重要關卡。十年“文革”動亂中,他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各種復雜的境遇,我從來沒聽他發過一句牢騷。
六哥年輕時英俊瀟灑,才華橫溢。但他一生幾次錯位,沒能施展抱負。他早年在柏林大學讀的政治經濟學,這門學問在貧窮的中國用不上,只好改教德語。改革開放后,學習外語的人多了,六哥編寫《中德音素對照表》,文稿寄到出版社,卻被退回。六哥年輕時,一表人才,很多人給他提親,可是因為怕自己的經歷連累別人,他都拒絕了。
改革開放后,我七姐和十哥回國探親,邀請六哥去美國定居,六哥不肯,他寫信給我說:“我并沒有這種企圖,如想,那早在1946-1949年就去了。德國也有人叫我去。當時的想法,一覺得中國共產黨已將統一中國,國家有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中國富強起來,這是一生的愿望。二看到三姐和你們都需要有人照顧,因此留下。現在國家又在蓬勃發展,出去干什么?”
十哥黃伯飛:美國耶魯大學老師,一生致力于創作中國古詩詞
我的十哥黃伯飛,1937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西語系,曾任香港《國民日報》總編輯。1947年十哥赴美深造,進入斯坦福大學讀書,后執教于耶魯大學。黃伯飛在斯坦福讀了一年書,便沒有錢繼續讀了,不得不開始工作。但他始終不忘學業,在50多歲的時候,終于完成畢業論文,獲得斯坦福大學大眾傳播學碩士學位。
黃伯飛幼年時,正值父親在廣州任粵漢鐵路粵公司協理與省議會議長。那時候,政局混亂,父親志向不得施展,睡前常在苦悶的情緒里吟唱古詩詞。在父親的吟詠中,十哥黃伯飛潛移默化,小小年紀便能吟詩,還跟著父親讀了四書五經。執教耶魯期間,他常創作漢語古詩詞,并嘗試用英文寫出漢語古詩詞中的意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在教學過程中,還撰寫出版了二十幾種漢語教材。
中美建交初期,美國教育部派代表赴北京高等院校交流漢語教學經驗,黃伯飛任副團長,這是他去美國后第一次回到祖國。在工作之余,他與留在國內的親人短暫會面。從那以后,我與十哥常有書信往來。
1985年,黃伯飛在耶魯退休,校方為他舉行隆重的歡送酒會,不少學生也從各地趕來參加。那期的校刊以十哥為封面人物,內有學生撰寫的文章《凌越時空限制的詩境》。接著有人匿名捐贈20萬美元在學校設立兩份“黃伯飛獎學金”,以表彰他多年來為傳播中華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本文整理者李忠杰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郭彬為黃嵩齡外孫、江蘇省政協委員、民進江蘇省省委委員、三江學院院長助理、高職院和繼教院院長。)
編輯:曾珂
關鍵詞:百年家族 民族百年史 廣東臺山黃嵩齡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