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教育扶貧: 高校如何精準發力?
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社會服務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幫助現存4300多萬貧困人口走出貧困,可以說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高校教育扶貧,貴在精準,重在務實,一定要圍繞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精準發力,扶到根上。
整合教育扶貧力量,形成協同攻關合力。要突破目前“碎片化”、各自作戰的教育扶貧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集中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多元參與,共同發力,整合人才扶貧、科技扶貧、智力扶貧、產業扶貧與信息扶貧的作用,取得協同攻關效果。同時要及時總結各地教育扶貧的經驗,加以推廣和引導,起到示范效應,有利于更加精準。
發力“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助力打贏扶貧攻堅戰。在當前教育扶貧中,要將注意力與優質教育資源轉向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分散的農村教學點,通過天網(衛星)、地網(互聯網)、人網(支教老師與學生)三網合一,解決偏遠山區(包括一些“懸崖村”、“半山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的供給問題,對癥下藥,重點研究如何加強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協同扶貧機制,探索貧困山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不同的有效教育扶貧模式,提升當地教師教學水平,形成教育扶貧的“造血機制”。
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構建教育扶貧新鏈條。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中職學校目前大體上占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縣城中職學校大約有70%~80%的學生來自于農村。因此,中職辦得好不好,對脫貧至關重要。建議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拔窮根、挪窮窩”的優勢,將以義務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扶貧擴展到職業教育,有計劃地培訓農村中職教師,提高中職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讓貧困地區孩子既能享受到優質義務教育,又能進一步接受優質的職業教育,為通過就業途徑脫貧打下良好基礎。
將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相結合。教育扶貧與文化扶貧密不可分,文化扶貧往往可對教育扶貧起到支撐作用,從而提高貧困地區整體人口素質。建議依托鄉村小學或在其周邊同時建設文化站點、網絡中心、醫療站點,形成學校、文化中心、醫療點一體化的鄉村社區中心,打造農村文化高地,持續開展產業富村、文化興村、科技支農、信息興農等活動,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共同建設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的美麗鄉村。
著力加強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建議高校招生繼續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學生有更多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鼓勵優秀大學生到民族地區“三支一扶”;加大教育對口支援力度,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雙語建設工程,有計劃地組織開發普通話和各種少數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軟件,提高雙語教學水平(包括學前雙語教育),大力普及普通話教學。通過推進各種興邊富民工程,提升民族地區整體經濟與科學文化水平。
增加教育精準扶貧的財政投入,提供充分的經費保障。當前政府教育扶貧投入與貧困落后地區教育資金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缺口,建議中央、省級政府增設教育扶貧專項資金,改變主要依靠縣級政府投入的格局,破解當前工作推進過程中資金匱乏的瓶頸。尤其要大幅提高農村貧困地區生均撥款標準,建立長效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相關配套保障,使教育扶貧取得更大實效,切實提升貧困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水平。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教育 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