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今年前7個月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穩就業關鍵在于破解結構性矛盾
今年7月份,我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繼續低于5%,維持在較低水平;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這組數據表明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專家指出,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為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不過,由于就業總量壓力依然龐大,結構性矛盾持續存在,因此仍應把就業創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業平穩有支撐
今年前7個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增加了855萬人,比上年同期多了20萬人,就業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在2012至2016年期間,我國就業人員總量保持了平穩增長,分別達到76704、76977、77253、77451和77603萬人,年均增長225萬人。
“我國就業形勢的穩中向好,是在加快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十分來之不易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認為,經濟發展對于擴大就業有著明顯的聯動效應。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對于穩定就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數據顯示,在經濟增速換檔、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效聯動,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增強。2012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至2011年多吸納30萬人。
毛盛勇分析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行業過剩產能逐步化解,新動能不斷培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在制造業領域,新興制造業在加快成長;在服務業領域,新興的服務業在不斷成長。新動能的成長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增加的就業容量比化解過剩產能帶來的需要安置的職工數量更大。
同時,服務業也發揮了就業蓄水池的作用,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較強。“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速度比較快,增加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加之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彈性就業的情況有所增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為各種形式的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毛盛勇表示。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說,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興起,許多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實現夢想的機會。他們不但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長處,釋放自己的智慧,也能在創業過程中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取得成功,他們的故事將激勵更多人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促進創業浪潮的興起,有利于更好地以創業帶動就業。
壓力仍然不小
不少專家表示,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的階段,加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特別是去產能的實施以及“僵尸企業”的加速出清,未來的就業仍將面臨不小壓力。
馮俏彬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持續推進,一些行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或壓縮產能規模后,必然會導致一批勞動力面臨下崗或失業。這部分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往往不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這將給后續的就業安置帶來不小壓力。
“另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則是新大學畢業生。”馮俏彬說,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規模龐大,2017年中國畢業生總數接近800萬人,增量與增幅均超往年。這些大學生剛剛從象牙塔里走向社會,對自身的未來、機會、前景都有比較高的期待。但是,這個群體與社會接觸又往往比較少,職業技能仍然需要錘煉,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徐洪才也認為,在我國推進去產能和僵尸企業退出的過程中,大量職工需要安置和再就業。對這些職工的知識結構和崗位技能進行新一輪培訓既需要花費不小的成本,也許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有些員工的思想觀念轉變也需要過程。這些因素都將給安置工作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同時職業教育本身也存在短板,很多企事業單位舍不得花錢進行在崗培訓。此外,我國在一些高精尖領域的人才較為缺乏,“大路貨”的人才供給又比較多,就業的供給和需求結構不匹配問題突出,也將成為一大掣肘。
“近年來,由于大學不斷擴招,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而經濟增速卻處于換擋過程中,特別是外需不振、產能過剩、僵尸企業茍延殘喘,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楊枝煌指出,隨著城鎮化進城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客觀上造成了就業載體減少;而人工智能的推廣應用,在未來也將進一步擠壓對一般技能崗位的用工需求。總的來看,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龐大,結構性矛盾持續存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就業問題仍然突出。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很多傳統工業企業將“顯性失業”轉化為“隱性失業”,常見的手段有降薪、緩發工資、停薪留職、內部休假、推遲入職。這種“隱形失業”不如“下崗潮”來得扎眼,但它無形中侵蝕著員工的福利和社會穩定的防線。
繼續抓好就業創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我國仍要把就業創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業工作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和諧改善的優先目標,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馮俏彬建議,當前,我國第二產業迎來收縮調整,第三產業部門則仍將繼續保持擴張。在此過程中,第三產業會誕生出無數的成千上百萬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都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不要把目光完全盯在第二產業部門上,而要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以此促進就業持續擴大。
“要特別重視鼓勵新經濟發展,以解決我國就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馮俏彬說,新經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最具有優勢、發展基礎最好和最具有發展前景的領域,就集中在新經濟。新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新畢業大學生以及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因此,必須牢牢抓住新經濟的發展機會,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順應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楊枝煌建議,要加強培訓,提升勞動力的本領和素質,幫助更多勞動力占領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取代的工作崗位。“任何時代都需要鞋帽服裝,但關鍵是如何使鞋帽服裝的質量和樣式更加滿足個性化需求。這不僅要求企業要創新,也給一線工人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一線工人更加自覺地參與創新進程,不斷提升自身技能,才能更好地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楊枝煌說。
楊枝煌還建議,當前要想方設法擴大就業領域,對內要打造新的增長極和支撐體系,通過實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戰略,提升就業支撐能力;對外要布局雙多邊合作、區域合作、諸邊合作、國際戰略整體對接合作,而推動我國工人走出去生產、營銷、研發、創業。
徐洪才建議,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培育新市場主體的成長,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要引導地方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積極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的就業分工體系;政府在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就業培訓,幫助更多勞動力提升勞動技能,同時,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使他們勇敢地投身于創業大潮中。(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業 平穩 結構性 持續 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