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大學生新消費呼喚家庭新教育
從上世紀80年代背著水壺臉盆去學校報到,到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成為大學新生標配。幾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入學裝備”出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條件提升見證了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但如今大學校園內越發(fā)明顯的攀比風氣也同樣引發(fā)人們思考。
從水壺、臉盆到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等,如果手繪一個不同時代的“大學新生標配”圖譜,肯定能勾起大家對“匆匆那年”的回憶。要是問,大學生“入學裝備”在不斷升級換代,物質不斷豐富,但新一代大學生比他們的前輩更開心嗎?未必。窮有窮的開心,富也可能有富的“煩惱”。
每到大學開學季,又到大學消費話題炒熱時,矛盾、糾結、煩惱……成為大學消費“表情包”。在大學消費議題上,大學生與家長的看法往往大相徑庭,大學生普遍抱怨錢不夠花,有人還說自己每個月總有幾天要“吃土”;家長們則責怪孩子花錢沒有計劃,有錢就大手大腳,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得不到滿足就慪氣。一種結果,各自表述,似乎都有道理,但都未能談到如何取得共識。
如今新新人類的消費行為更加新潮、更為多元。玩游戲、玩直播、高端業(yè)余愛好等等,都是時下大學生的新消費行為。談論起大學生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盲目消費以及新消費等話題,大多數(shù)家長嘆息之余,都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孩子、學校和社會。認為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高,而自尊心和虛榮心又較強,所以在消費活動中很容易產(chǎn)生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對超前消費、負債消費完全“無感”;學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社會上的奢侈之風等也都是誘因。這些固然是成因,但是,家長也應該問自己:孩子亂花錢,我有責任嗎?
答案是肯定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孩子出問題,父母肯定有責任,尤其在其成長階段。孩子消費行為不正確,肯定與家教不足或跑偏有關。有些家長,因為自己念書時家里窮,挨了不少苦,如今“不差錢”了,出于補償遷移心理,對孩子有求必應;有些家長,本身就有很重的攀比心理,不能容忍自家孩子“輸”給別人;有些家長,對孩子要錢,只限于討價還價式的“平等對話”,但對如何合理花錢缺乏“深入探討”;有些家長,對消費新領域、孩子新消費行為了解不多,不懂如何指導孩子進行此類消費;有些家長,自己花錢大手大腳、揮霍無度,缺乏“身教”,對孩子的“言傳”也就顯得空洞無力;有些家長,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也狠不下心來讓孩子自己賺錢上學……凡此種種,造成家庭教育缺位。
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什么錢可以消費,對孩子的消費教育也許沒那么緊迫,經(jīng)濟發(fā)展了,物質豐富了,這方面的家庭教育就越發(fā)顯得重要,不能長期缺位。尤其是對孩子的新消費行為,家庭教育要及時跟上,否則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必須提醒的是,別等到孩子上了大學,才想起對孩子進行消費教育。從孩子學會消費、進行新消費行為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上消費教育課,讓他們懂得金錢的意義、價值;厘清炫耀性消費、奢侈消費等不理性行為的邊界;懂得如何用錢才合乎情理、合乎道義;如何進行新消費,才是有益的……
無論孩子未來窮或達,正確的消費觀,都是他們一生的精神財富。明白這一點,家長要繃緊對孩子消費教育這根弦,抓早抓小。(練洪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消費 孩子 大學生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