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右玉精神”的接力傳遞
干群團結如一人,咬定青山根連根
綠進一尺,沙退一寸,右玉人就是有股“莜面愣子”勁,樸實堅韌,百折不撓。
——題記
行走在右玉的綠色森林,望著一棵棵蒼翠挺拔的樹木,我們總是禁不住問當地干部群眾,這些樹是你們一棵棵栽出來的嗎?我們無法想象他們當年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在右玉種樹,太難,太苦!當地人有言:“在右玉,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難哩!”
這里土地貧瘠,樹木成活率低,栽上死了,死了再栽,一塊地要反復栽上好幾年。
由于氣候寒冷,春季土地解凍晚,樹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右玉人就靠一把鐵锨兩只手,挖了一個坑又一個坑,栽出了150萬畝的綠色面積。
站在右玉老縣城城墻上放眼望去,天似穹廬,綠色繚繞,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
誰能想到,正是我們站立的這個地方,在60多年前,險些被風沙吞噬。
“黃沙洼呵黃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馬。”
右玉老縣城東北向這道長40里、寬8里的黃沙梁以每年數米的速度向老縣城移動,西北面三丈六尺高的城墻幾被沙土掩埋,變成了一面斜坡。
“向黃沙洼開戰!”1956年的誓師大會上,29歲的縣委書記馬祿元吹響了戰斗的號角。
干部群眾、男女老少一起上,人們挑起水桶,扛著樹苗,拿著鐵鍬,向黃沙洼進發。
沒錢買樹苗,他們就裁剪楊樹枝插種;植樹累了,便席地而坐,喝著涼水吃莜面……
然而,幾千人栽了兩年的樹,卻被一場持續多日的大風刮死,沒剩幾根苗。
“干!繼續干!!”馬祿元紅著眼睛吼道。
幾年中,他們連續展開二戰、三戰黃沙洼,到了1964年,黃沙洼實現人工造林15435畝。如今,那個吞天吃人的“大狼嘴”變成了綠山崗。
緊接著,鐵山堡、老虎坪、殺場洼、盤石嶺、滾石溝……一個個聽上去充滿肅殺荒涼之氣的地方,一一被右玉人用綠色征服。
右玉人這股不服輸的“莜面愣子”勁兒到底從哪里來?
或許是他們身上流淌的戍邊后人的血液,或許是漫漫西口古道磨礪出的不屈與抗爭……
但右玉百姓說,干部在前面帶頭,群眾再苦也會跟上。
過去在右玉,每個機關單位辦公室門后都放把鐵鍬。到了植樹期,干部職工就自帶干糧,自買樹苗上陣了。幾十年來,僅機關干部就義務造林30多萬畝。直到現在,右玉干部每年還要捐義務植樹款。
有人算過一筆賬:右玉5000名干部,按照20多年前的標準,每人每天15元人工費,一年干20天,一年僅人工投入就省150多萬元。
小南山公園,右玉機關干部造林基地,歷時數十年種樹,這里林木面積已達2萬畝。這片林,也被百姓叫做干部林、作風林。
在持續近70年的綠化長征中,人們總能看到干部身先士卒的身影,有人甚至付出生命。
95歲的伊小禿只要伸出手,所有人都會被震撼。那雙飽經風霜的大手干枯如樹枝,十個手指關節因拿鎬頭刨土被震得粗大變形,難以屈伸。
當年擔任北辛窯村支書的伊小禿帶著村民硬是種起了4000多畝樹,建成了三道防風林。
樹綠了,風清了,家門口那一排排的楊樹已有二三十米高了。“村里都栽滿了,沒地了。”見到樹就笑得合不攏嘴的伊小禿對我們說。
縣農業局局長王旭東,為了治理濱河公園,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毅然抵押自家房產,貸款3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困難面前怎么辦?不干,就是稀泥軟蛋,干了,就是英雄好漢!”王旭東這樣勸家里人。
張一,楊千河鄉黨委副書記,群眾心中“同吃同住農家院,山藥絲絲蒸莜面,走時留下吃住錢”的好干部。2005年4月11日凌晨三點,張一和鄉親們開車從忻州拉樹苗往回趕。他下車檢查時,被迎面開來的車撞倒,不幸離世。追悼會那天,全鄉3000多名群眾涕淚成行,十里相送。
威遠堡村黨支部書記毛永寬,每次帶村民植樹前,總先自己干,不顧頭疼發燒、身體勞累堅持挖坑植樹,一次昏倒后再也沒醒來。送葬時,媳婦糊了個紙鐵鍬要放進棺材,村民嘩啦啦跪下一片,哭著說:“還帶啥鐵鍬啊?不能讓他再累了!”毛永寬媳婦卻說:“他一輩子就惦記鐵鍬。”
……
近70載耕耘,植綠半壁江山,更植綠了右玉百姓心田,植出了干部群眾魚水情,植出了風清氣正好生態。
“政策歸心,人民奮戰;黨員帶頭,干部當先”“艱苦奮斗,有子規之誠;無私奉獻,比精衛之堅……”《右玉綠化賦》寫出了這片土地綠色奇跡的秘訣。
從小看著當村干部的父親帶領鄉親們上山植樹,一種綠色情結植根李云生心中。最難的時候,也是右玉干部的支持才激勵他走了下去。
2002年,馬頭山村的李云生拿著承包駕校掙的幾十萬元,包下了1萬多畝荒山,但“走進去才發現是個無底洞”。
為了種樹,他陸續從銀行和親戚朋友處借了近百萬元。有幾年春節,結完工人工錢、還完債,他身無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里吃干糧。
難走的,還有路。李云生找到縣交通局,拿出1萬元,希望局長幫著走動修路。交通局長王建了解情況后,堅決地說:“給我錢,就不幫你辦,把錢拿回去,我盡力幫你!”
沒多久,交通局為此打的報告被批準了,路要修了!李云生流淚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干部!”
這些年,李云生陸續投入400多萬元,植綠1.2萬畝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過去了。“現在年收入有10多萬元,兩年后1000畝杏樹就掛果了,收入會可觀。”
眼前的李云生,氣色紅潤、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歲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樂觀頑強。
萬綠叢中,余曉蘭是那一點紅。
她是青山綠水中滋養長大的女子。1989年,23歲的云南姑娘余曉蘭跟著退伍的丈夫來到右玉縣南崔家窯村時吃了一驚。
“我的家鄉山清水秀,這里卻是光禿禿的。”她覺得自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沒想到還有這么偏僻荒涼的地方。”
她也想過要回去,但“他喝湯,給我吃面”,丈夫的好讓她走不了。
“我喜歡綠色,做夢都想把家鄉的綠色帶到這里來。”1992年,余曉蘭和丈夫承包了村里4000多畝荒山。
沒有水,就到山下挑。一個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擔水五十來次。
為省錢,她吃了10年土豆稀飯。有一次,她心跳變慢,躺下后站不起來了。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造成了嚴重的低血糖。
遠在云南的父親、姐姐多次讓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這些樹都是我種的,又長高了;這些小紅果一串一串,紅紅的,可好看了。”說起鐘愛的樹,51歲的余曉蘭陶醉地瞇起眼睛,神情還像當初那個云南少女。
事實上,與李云生一樣,余曉蘭的堅持,也源自當地干部的關愛。
2001年,余曉蘭擔水上山摔倒,扭壞了腰椎,回云南治療。知道這一情況后,右玉縣委、縣政府寄去了慰問金,縣領導趙向東給她打電話問候病情。
“接到電話,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了。我一個外地人,他們卻把我當親人。”余曉蘭說,“咋也不能讓支持我的人失望!”
就是這樣,右玉干部為群眾的吃苦耐勞、默默奉獻所感動,群眾被干部的艱苦奮斗、關懷呵護所鼓舞。
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樹造林的道路,如檸條般鋪滿右玉大地。
民營造林大戶王占峰就有著檸條一樣的脾氣。為了種樹,他在石炮溝搭了個窩棚,一住就是18年,被稱為“野人”。
有一年發山洪差點要了他的命,后來是拽住一根樹枝才沒被沖走。“是樹救了我的命!”他種樹的腳步更不停歇了。
樹離不開人,人離不了樹,他們的生命早已融為一體。
人們說,在右玉,一棵樹就有一個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傳奇。
有英雄早逝、有魚水情深、有逐夢不止……近70年來,右玉干部群眾攜手寫就了這部史詩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編成話劇、道情戲等廣為傳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右玉精神 縣委書記 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