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敢于從善如流,敢于走自己的路
有人問,百年來,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名詞觀念,我們吸取了那么多外來文化,中國人是不是已經“他信”勝過“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資也不是貨幣,它是智慧更是品質,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個少一個,而是越用越發達,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時代化、大眾化。它有堅守的一面,更有學習發展進步的一面,學習是選擇、汲取與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盤接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誰學到手就為誰所用,也就歸誰所有,舊有體系就必然隨之調整變化,日益得心應手。
文化也不是壟斷性山寨性的土特產,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與普適性。任何一種文化都無須追求來源的單一、唯一、純粹。如果用產地定義文化傳統與文化內涵,國人吃的小麥、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來品,連中餐都不是絕對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學中國,后學歐美,已經大大發展了日本文化。美國更是移民國家,文化土產有限,但絕不能說美國沒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的態度正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國的西方政要和學者,如撒切爾夫人、布熱津斯基等,唯獨看好中國的改革;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國可以實現跨越,“我相信中國正在向著成為21世紀第一流的國家穩步前進?!彼麄冑澷p中國文化獨特的包容與應變康復能力。他們從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領導人身上,看到了堅韌靈活,看到了既獨立又開放,善于以退為進、轉敗為勝。果然,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走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亡黨亡國之路,沒有辜負革命的先輩與國人的希望,也沒有辜負國際人士的高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自己就更沒有理由反過來嘲笑我們百余年來東奔西闖、披肝瀝膽、改革開放、舊邦維新、發展變化的大手筆了!
文化一經吸收采用,必然與本土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到了中國,發展成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它們當然是中華文化而不可能是什么其他文化??鬃釉缇兔靼祝骸叭诵?,必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甚至孔子宣告,他與伯夷、叔齊、柳下惠、少連等不同,叫做“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而孟子干脆明確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時者”,說明圣者也要追求現代化、當代化。
我們主張文化自信,不是說只有中華文化是優秀的?!抖Y記》早就告訴我們:“學然后知不足。”《尚書》的說法是:“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蔽覀儚牟徽J為自身足夠完滿。我們對全球各國各地的文化必須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但我們必須重視、珍惜中華文化長久而又豐富的歷史存在,重視它為我們當代快速發展所奠定的基礎。越是經濟全球化,越是西歐、北美取得了人類文化某些優勢甚至主流地位,我們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為何或異其趣的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參照作用越來越大。我常說,拒絕現代化,就是自絕于地球;而拒絕傳統,就是自絕于中華本土,自絕于中國國情,自絕于中國人民,自絕于更有作為的可能。
是傳統的復興,又是全新的開辟
強調文化自信,我們不應忘記,中國目前興起的“傳統文化熱”,不是漢唐明清人在講文化自信,而是21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講文化自信;不是孔孟,也不是秦皇、漢武、康熙、光緒講文化自信,而是中國共產黨人講文化自信;不是在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或者庚子事變、慈禧太后西逃時的胡言亂語,而是在歷盡艱難、中國終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形勢下的堅定認知。我們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對自己文化更新轉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適應全球化大勢、進行最佳選擇與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謀求發展的能力。我們的文化傳統是活的傳統,是與現代世界接軌的傳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是歷久彌新、不信邪、敢走自己的路的傳統。我們絕不妄自尊大,更無需自我較勁、妄自菲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文化是有機整體,所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難以做到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卻過于悲觀。毛澤東同志強調對傳統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那么,如何判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要點有三:一看是否有利于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二看是否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三看是否符合人類文明共識。例如“二十四孝”,在今天絕對不可以不加區別地宣揚,“埋兒奉母”,發生在今天不是“孝”,而是刑事犯罪。除了這些明顯的封建糟粕,還有一些借傳統文化熱而借尸還魂的落后的習慣和意識,這些都應被我們視為糟粕而加以摒棄。
近百余年來,中國志士仁人無日不在為使傳統走出窠臼而苦斗,中國共產黨人也一直在探索一條以傳統為基石、以中華復興為目標的道路?!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既是傳統的復興,又是全新的開辟。這就叫繼承弘揚,同時這就叫創新發展。
文化建設有它的復雜性、細致性與長期性,不能簡單化、片面化,更不能急躁突進?,F在我們還存在著將傳統文化的弘揚形式化、皮毛化、消費化、口號化、表演化、煽情化、賣點化、圈地化、搶灘化的苗頭。在文化自信問題上,傳統與現代、普及與提高、學習與消化、嘆賞與揚棄、繼承與發展,須相得益彰、互補互證、不可偏廢。我們期待的是更多的針對文化課題的認真分析、討論、推敲,期待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入手,把文化自信與提高我們的文化學養結合起來。
我希望當今有識之士共議文化,弄清中華傳統文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思路與基本取向,弄通中華智慧與中華謀略的特色,打通傳統文化與五四新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關系,還要結合實際工作,結合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提升我們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生活水準,提升我們的理論思考分析辨別能力,使我們的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積淀、文化品格、文化精神不但得到推動與鼓舞,更得到豐富與提升,從而讓我們文質彬彬,從容自信!
(作者為文化部原部長、作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自信 中華 中國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