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患者“比較式看病”,怎么破
據媒體報道,北大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曾給一名患者認真地看完病后,患者又拿出10個不同醫院的病歷本對他說:“姜大夫,您說的和一個大夫一樣,但是和另外幾個大夫都不一樣,我該相信誰?”姜玉武感慨道:“在兒科,這種浪費資源的現象非常嚴重,一個病人反復看10位醫生,就意味著他占用了其他9個病人的醫生資源。”姜玉武認為,其實“兒科荒”有很多水分,如果能盤活現有兒科醫生的資源,“兒科荒”就可大大緩解。
像這位患者一樣,到多家醫院、找多名醫生看病,再進行比較的看病現象并不少見。不僅兒科如此,其他科室也一樣,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或疑難病患者,他們看病往往不著急,有時間多走幾家醫院甚至多跑幾個城市,然后再從中挑選一名醫生和一種診療方案。
和買東西“貨比三家”一樣,“比較式看病”可讓患者獲得更多信息,有利于糾正醫生可能出現的疏漏。
但由于從不同的醫生那里獲得的信息較多,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說法,有時反而讓患者更加不知所措,不知聽誰好。且患者在聽信一位醫生時,可能會對其他醫生產生不信任,認為他誤診誤治,由此引發醫患矛盾,也不是沒有可能。更重要的是,看病反復比較,醫生資源被成倍占用。假如能夠想辦法減少“比較式看病”,“兒科荒”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比較式看病”透露出患者看病時的焦慮,也說明患者對醫生缺乏信任。因此,減少這種看病現象的最好辦法,是提升醫生話語的可信度,讓患者只走一家醫院也感到放心,不必再帶著猜疑另找醫生。
另外,基層首診醫生在增進患者信任方面至關重要。這第一道關沒有把好,患者很容易走上比較之路。由于首診醫生多身處基層,因此,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比較式看病”。
患者也要看到,盡管醫生的說法不同,但并不能說明必有醫生出錯、診療效果必然相差甚遠。這是因為,診療思維和方法很復雜、也很多樣,存在排除法、歸納法、試驗性診斷等多種方式,而醫生各有不同的習慣,采用的方法不盡相同,思路和觀點就會迥異,但最終多能到達一個終點,即診斷相同、治療相似,只不過到達終點的路徑不同而已。
可見,在多數情況下,患者不應為醫生的說法不同而感到焦慮,認為非得再找權威醫生看病不可。但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信任也不能出于盲目,要想讓患者不反復比較,除了醫生要精于醫術外,更需醫生善于溝通,對病情進行全面清晰的解釋,把各種可能的情況和思路都講深講透。這樣可使醫生的說法逐漸趨于一致,患者多看無益,“比較式看病”就會隨之減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生 患者 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