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山水畫這么美,為什么“看不懂”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中國畫的三大主題——人物、山水、花鳥中,山水畫所占的比例是最重的。
畫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領會其中的美,并不簡單。
在日前由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和傳統山水畫的永恒對話”講座中,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邵仄炯講述了欣賞山水畫乃至中國畫的門道。他說,其實每個中國人的血脈里都具有欣賞中國山水畫的基因,只是隨著時間的飛馳、時代的更替,暫時遺忘或丟失了這份感知力。
欣賞山水畫,不是為了看風景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藝術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水畫中的“山水”二字絕不是簡單的風景概念,它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諸多含義和象征。比如:山是陽、水是陰,象征著陰陽互補;山是剛、水是柔,體現了剛柔相濟;山是實、水是虛,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虛實相生的概念。
“當我們欣賞一幅山水畫時,不可簡單地觀賞畫中的樹石、草木、云水、丘壑、建筑,因為作者透過這些山水要表達的是他的審美和意境,闡述的是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人與自然、宇宙永恒和諧的關系。”邵仄炯說。
不過,山水畫在誕生之初,并沒有被賦予這樣深層的意義。最初的山水畫只是人物的背景。最典型的就是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這是一幅人物為主的作品,山山水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為場景的轉換而出現,而且在這幅畫中,山水畫比例并不是很協調,可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直到隋唐時期,山水畫才漸漸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種。山水畫的獨立主要是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的成熟和發展的影響。著名的山水詩人陶淵明、謝靈運、王維等,他們隱居山林感受自然,過著自由的避世生活并留下了很多描寫田園、山水的詩篇,這是山水畫得以獨立并發展起來的重要推動力。
兩宋時期的山水畫達到了藝術的巔峰,筆墨的皴法已趨向成熟完備,畫家可以用筆墨精微地表現出自然萬象。但此時,畫家畫畫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客觀的自然,通過高超的技藝描繪景物的真實存在。
轉折發生在元代,畫家們畫山水不再是為了客觀地去表現自然、再現自然,而是逐漸轉化為主觀地表現自己的心境。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用了四年,這四年間他畫畫停停,時斷時續,不斷地思考和探索。這幅畫記錄了他的困惑與迷惘,他精神世界的起起落落。在四年時間里,他悟出一點,就加一點上去,他畫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畫出了心態的變化以及對藝術的感悟。
在技法上,以趙孟頫為代表的畫家們開始把書法用筆運用到了繪畫中。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題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他主張在繪畫中強調書寫性的線條。從此,書與畫合二為一。
明清以后,山水畫的發展多以筆墨的變化來推進,筆墨的內涵也越來越多,逐漸,筆墨一詞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
澄懷味象,剔除心中的焦躁
在生活節奏飛快、時間被不斷碎片化的今天,要想透過畫中的山山水水體味作者的心境,品出其中的真意,前提是要靜得下心來。邵仄炯的心得是:不妨借鑒一些古人賞畫的方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宗炳所寫的 《畫山水序》,堪稱是我國最早的山水畫論,他在文中提出的幾個詞值得借鑒和細細品味。
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澄懷味象”即要洗滌心中的塵埃,剔除雜念與焦躁,只有澄澈的心境才能體味到自然的“象”,感受到畫中自然的新鮮與活潑的生機。這句話也體現了山水畫對人的身心調節的獨特作用。
“應會感神”——欣賞山水畫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相互交流、呼應的過程。對于藝術家來說,與自然的對話是永恒的課題,在信息的互通中,當有靈感降臨時,藝術作品就有了無窮的生命力。
“神之所暢”——意思是人在自然中或在欣賞山水時會得到精神上的極大愉悅和滿足。
看不懂筆墨,因為你不懂毛筆
靜下心,只是欣賞山水畫的前提,要真正入門,還得掌握些門道。
在邵仄炯看來,一幅山水畫的創作過程其實是畫家通過觀察自然、提煉概括具有象征性的符號即程式,然后用筆墨加以表現的過程。筆墨、程式、自然構成了山水畫以及中國畫重要的三個要素,他們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
欣賞中國山水畫,欣賞的其實是程式演繹中的筆墨美。正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談論筆墨與自然山水時所說:“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藝術的高妙往往與工具材料有密切關系,要看懂筆墨美,先得了解筆墨的工具——毛筆,了解了毛筆的運用奧妙,有助于感知中國畫的精妙所在。
“為什么今天大多數人會覺得看不懂中國畫了,因為現代社會已經不用毛筆,連硬筆都不用了,我們用手指在屏幕上輕輕點擊和滑動的方式來接受、傳遞信息,對毛筆的疏遠自然造成無法感受筆墨的精妙,也就對中國畫的欣賞產生了隔閡。”邵仄炯說。中國的毛筆與西方的油畫筆有諸多不同,毛筆是圓錐形的,有筆尖、筆腹、筆根,而油畫筆有點類似扁平的刷子,這就在技術上決定了這兩種藝術所運用的技法是截然不同的。
筆墨中蘊含著中國山水畫的諸多技法。首先是勾、皴、擦、點、染等基本技法。此外,用墨、用水、用色的技法還包括:積墨、潑墨、破墨、灑、拓等。設色的技法有淺絳、青綠、金碧。從畫法上來說還可分工筆、意筆、沒骨等。對這些技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欣賞山水畫時就不再是外行看門道。
筆墨在紙絹上會留下不同的痕跡,如點、線、面,這些筆墨痕跡還有不同的變化:粗細、大小、長短、濃淡、干濕等等。一幅好的作品其實就是將不同的筆墨形態合理、優良地進行組配,產生有美感的作品。
欣賞中國畫的筆墨還需要從審美的視角著眼,審美有很多方面,邵仄炯把它概括為物象美、筆墨美、意境美、人格美。物象美很容易理解,就是站在自然面前感受到的物象的形態、光色等視覺感知的美。筆墨美體現的是雅俗之別,雅即“清、沉、潤、和”,“平、留、圓、重”。俗即”滑、輕、扁,怪、濁、燥”。中國畫的筆墨美和人格美是相互呼應的。中國人喜歡用磊落、中正、文雅、樸實等字眼來褒獎人,其實這些詞也可以用來理解筆墨、評判書畫的優劣。古人常言:畫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畫的程式 好比畫家的“手眼身法步”
戲迷們都知道,看一出戲,看的是角兒的“手、眼、身、法、步”,即程式之美,不同的角兒即使演的是同樣一出戲、同樣的程式,都能演出各自的風格。欣賞山水畫也是如此,山水畫的程式是畫家通過對自然的全面觀察、深入思考以及不斷地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藝術符號與語言。筆有筆法、墨有墨法,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形象的創造、色彩的配置乃至題篆用印都有一定的程式。有了程式,畫家就有了對自然的認知結構。
中國山水畫的程式主要包括石的皴法、樹法、云水法、章法等。
以皴法為例,皴法是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之一,是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卷云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五代畫家董源擅長以披麻皴表現南方較松軟的土石,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瀟湘圖》。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皴則擅長表現山石塊面的分明與石質的堅硬。
對于這些程式的來源、運用和變化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欣賞山水畫。“山水畫在中國畫三大科人物、山水、花鳥中,所占的比例最重,題材內容、表現技法、形式風格也最為豐富和龐雜,了解了山水畫的欣賞方法、掌握了基本技法,對學習、鑒賞中國畫的其他門類甚至中國其他藝術形式都會有很大的益處。”邵仄炯說。(記者 陳俊珺)
編輯:楊嵐
關鍵詞:山水畫 筆墨 自然 山水畫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