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珍珠粒粒千古情
珍珠自古以來就被看作是高貴、神圣、美麗的象征,是人們喜愛的裝飾品。
在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大量傳世珍珠精品和關(guān)于珍珠的傳奇,許多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都與珍珠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本期特此刊文講述珍珠傳承千古的故事。
沒水采珠圖
《莊子》里說,黃帝在游赤水、登昆侖時遺失了“玄珠”,許多人都未找到,最后卻被象罔找到了。《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北征,曾在“珠澤”邊留宿。在記述晏嬰故事的一部書《晏子春秋》里,記載晏子勸齊景公不要奢侈靡費,穿裝飾著黃金、珍珠和美玉的鞋子。史書記載,衛(wèi)靈王曾坐在“重華臺”上窮奢極欲,侍女有數(shù)百人,她們身上佩帶的珠玉與太陽爭輝,行動起來羅衣生風。
得到珍珠固然是福,但也有因得到珍珠而獲罪的。《呂氏春秋》中記載,宋恒司馬有寶珠,為此而獲罪,就逃跑了。王使人問寶珠藏在什么地方,有人告發(fā)說藏在池中。結(jié)果,王讓人淘干池水找寶珠。為了寶珠不僅殃及人,而且殃及池魚。
《戰(zhàn)國策》里有個故事,說張丑在燕國作人質(zhì),燕王要殺他,張丑趕緊向境外逃跑,卻被守邊官吏抓住了。張丑對守邊官吏說,燕王要殺我,是因為有人說我有寶珠。你要抓捕我,我就說寶珠被你吞到肚子里了,那么燕王肯定要殺你。嚇得守邊官吏趕緊讓張丑走了。《漢書》里說,漢武帝曾派人出海購買“明月大珠”,買來的珍珠直徑有兩寸。《列仙傳》中說,有個叫朱仲的賣珠人,曾得到1枚直徑3寸的珍珠,便獻給了皇帝,皇帝賞了他五百金。而魯元公主為了得到這個稀世珍寶,竟開價七百金。朱仲給了她1枚直徑4寸的珍珠后就不見了。
海珠故事
古時珠寶,大概由4種質(zhì)料制成:一種是用玉、石琢磨而成的圓形飾物,一種是熔煉煅燒制成的琉璃球、玻璃球,一種是產(chǎn)于河川蚌中的珍珠,一種為海中貝類中生成的珍珠。珍珠概指河、海貝類中生成的珠子。
《尚書·禹貢篇》中提到淮夷貢奉“珠”。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認為,“蟑
”就是“蚌”,“珠”就是“蚌珠”,即蚌中生成的珍珠。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記》中提到的“川生珠”,指的也是河珠。《古今注》中說: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明珠出館陶,大如李,有光耀。三年(86年),明珠出豫章海底,大如雞子,圍4寸8分。和帝永元五年(93年),郁林人得大珠5寸。這些珍珠多指海珠。
漢代,獲得名貴珍珠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陸路、海路向西方國家購買,另一條便是在中國近海采撈。《廣志》記載:“‘莫難’珠,其色黃,生東夷。有明珠,稱夜光,有大珠徑寸,或圍二寸已上,出黃支。有至圓珠,置之平地,終日不停。”《魏略》記載: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余出珠,大如酸棗。《南越志》中說,海中有大珠、明月珠、水精珠。《林邑記》記載,黃支州戶口殷實,多明珠雜寶。文中提到的大秦國即羅馬帝國;黃支一說在印度次大陸西南,一說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夫余、東夷大約在遼東、朝鮮半島一帶,南越、林邑均臨近南中國海。
古代的夷人、越人在近海采珠的歷史悠久,但見之文獻、敘之較詳則在漢代。漢的疆域已抵達南海,合浦是當時采集珍珠最為重要的場所。《漢書·孟嘗傳》中記載,合浦沿岸地區(qū)土地貧瘠,百姓以采珠為生。《晉書·陶璜傳》也有類似記載。當時流傳著一個故事,說官吏們貪贓枉法,驅(qū)使?jié)O民冒死采珠,采來的珍珠卻被中飽私囊。結(jié)果,珍珠全部“徙走”,合浦地方竟無珠可采,不少采珠人因斷了生計而餓死在路邊。后來孟嘗為合浦太守,實行了一些德政。過了1年時間,“徙走”的珍珠又回來了。這則故事包含了人們對贓官的憎惡和對開明政治的向往。珍珠遷走的事是不會發(fā)生的,可能是因為潮汐、水溫或其他原因?qū)е抡渲楫a(chǎn)量一度大幅度減少。
《搜神記》中記載了另一個故事,說在南海之外有鮫人,像魚一樣居住在水中,他們哭泣時流出的眼淚能化作珍珠。《廣州記》中則說月明珠是海中鯨鯇的眼睛。
我國海水珍珠采撈的地點集中在合浦。合浦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端,瀕臨大海。古代人認為,珍珠是從“珠母池”中生長出來的。漢代人記述,珠母池在合浦東南80里的大海中。唐代人也記述,合浦縣有珠母池,是郡人采珠的場所。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合浦產(chǎn)珠的地方叫“望斷池”,在海中孤島之下,去海岸有數(shù)十里,池的深度有十余丈。清代李調(diào)元在《粵東筆記》中記載,合浦海中有7個珠池,大池的名字是平江、楊梅、青嬰,小池名叫烏泥、白沙、斷望、海豬沙。珠池的底部與海相通,海水咸,但珠池中的水卻是淡的。正因為其中的水是淡的,才能生出珍珠來。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珍珠粒粒千古情 珍珠粒粒 千古情 珍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