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浸潤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佩戴藝術(shù)
原標(biāo)題:首飾:浸潤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佩戴藝術(shù)
近日于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尚之以瓊?cè)A———始于十八世紀(jì)的珍寶藝術(shù)展”,激起人們太多關(guān)于美的贊嘆。展覽匯集的300余件珠寶首飾,來自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楓丹白露宮、貢比涅王宮國家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意大利拿破侖博物館、德國珠寶博物館等多家世界著名文博機構(gòu)的慷慨出借,其中部分展品首次走出所在國、甚至首次公諸于世。與歐洲宮廷古典珠寶藝術(shù)品交相輝映的,則是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同時期中國宮廷珍貴藏品。
發(fā)間腕底,浸潤著各自獨特歷史文化的東西方佩戴藝術(shù),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珠光翠影,卻同樣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璀璨的印記。值得珍視的,不僅有人們對于美亙古不變的追求,更有手藝人用匠心雕刻的卓越技藝。
——拿破侖皇后們佩戴的奇珍異寶,掀開時尚與浪漫的面紗,也撥開權(quán)力與愛情的迷霧
此次亮相故宮的珍寶藝術(shù)展中,來自拿破侖皇室的一系列首飾最是引人矚目,為人們掀開時尚與浪漫的面紗,也撥開權(quán)力與愛情的迷霧。它們的主人不僅包括拿破侖的皇后們,也不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時尚偶像。
拿破侖·波拿巴一生的至愛———約瑟芬·博阿爾內(nèi)佩戴的是什么樣的首飾? 約瑟芬比拿破侖大6歲,兩人初遇時,約瑟芬是帶著兩個孩子的寡婦,拿破侖是個并不富有的軍人。約瑟芬助拿破侖登上皇位,也成為他的首任皇后,盧浮宮珍藏的世界名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中跪地接受加冕的那位女子就是她。約瑟芬皇后以優(yōu)雅與時尚在歷史上留名,其審美旨趣影響了法國乃至歐洲。她喜歡浮雕首飾。此次展出的拿破侖為約瑟芬定制的一套孔雀石浮雕寶石首飾即是代表,金棕葉與刻有奧林匹亞山眾神的孔雀石浮雕寶石相映生輝,包括冠冕、別針、項鏈、胸針、吊墜、手鏈和腰帶。
約瑟芬更為聞名的首飾,是1809年拿破侖送給她的一只珍珠浮雕鉆冕,上面雕刻著圣經(jīng)中母與子的故事,日后傳入瑞典王國,歷代瑞典皇室公主結(jié)婚時均會佩戴它,作為家族傳承至高無上的象征。盡管浮雕首飾早在古羅馬、古希臘時期就已出現(xiàn),卻是直到19世紀(jì)初法國約瑟芬皇后時常佩戴,這種裝飾性風(fēng)格的珠寶才算正式步入時尚圈,也漸成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的典型風(fēng)格。
對于第二任皇后瑪麗·露易絲,拿破侖一世又究竟有著怎樣的心意?也不妨從拿破侖為她定制的珠寶首飾中略窺一二。拿破侖與約瑟芬的海誓山盟1809年底以離婚告終,沒能敵過約瑟芬未給他留下子嗣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1810年,身為奧地利公主的露易絲嫁給拿破侖,被很多人視為一樁政治婚姻。此次展出的拿破侖為露易絲定制的珠寶首飾中,出現(xiàn)了一件麥穗鉆冕,由9支麥穗組成,并在以金、銀勾勒的麥穗輪廓中鑲嵌了66克拉老式切割鉆石。鉆冕輕盈靈動,仿佛真正的麥穗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擺。略顯尷尬的是,這不僅是前任皇后約瑟芬最為喜愛的圖樣,麥穗作為古羅馬神話中豐收女神克瑞斯的標(biāo)志,它所象征的繁榮與豐產(chǎn),也似乎提醒著它的主人刻不容緩的使命。不過,同樣亮相展覽的拿破侖送給露易絲的三串藏頭詩手鏈,或許見證著他們一度有過的濃情蜜意。這三串手鏈由鑲嵌的每個寶石名字的首字母組成暗藏的玄機。其中兩條拼寫的分別是拿破侖與露易絲的姓名和生日,另一條則代表著他們在貢比涅相遇的時間,以及他們在巴黎舉辦婚禮的時間1810年4月2日。如此曼妙深情,只有送禮和收禮者最能心領(lǐng)神會。兩個世紀(jì)以前的浪漫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
一枚制作于1852年的“三葉草”胸針,主人是拿破侖三世的皇后歐仁妮·德·蒙蒂若。這位皇后以時髦著稱,她的穿著打扮在當(dāng)時是上流社會的標(biāo)志,甚至成就了后世的許多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卡地亞、古龍香水。由綠色半透明琺瑯與鉆石、金、銀共同打造的這枚胸針,高3.7厘米,寬3.4厘米,是拿破侖三世與歐仁妮的訂婚信物,代表著瞬間的感動和愛意初萌的美妙。婚前的一天,歐仁妮皇后漫步在貢比涅宮花園,突然被沾滿露水的三葉草所吸引,而這一幕正好被未來的皇帝、拿破侖三世看在眼中。拿破侖三世急忙傳召珠寶工匠儒勒·弗森設(shè)計了一枚小三葉草胸針作為訂婚禮物。這枚胸針日后歐仁妮皇后珍視了一生。
依照法國皇室的禮儀,一天之中皇后需要更換三至四次衣服,并且都有配套的首飾。當(dāng)年的皇后在夜間出席正式場合時必須佩戴全套,而全套首飾重達約四公斤。在此次展覽中,人們看到了不少成套的首飾,它們有著不同的用途,分別被佩戴在頭、耳、項、手腕、腰等不同部位,設(shè)計師卻提煉出相同的設(shè)計元素,使它們看上去渾然一體、相互映照。露易絲皇后的一套日間首飾,是用微砌馬賽克制成的,描繪希臘、羅馬神廟與廢墟的微砌馬賽克通過精雕細琢的黃金葡萄藤枝葉與藤蔓連結(jié)在一起,引領(lǐng)了新古典主義珠寶黃金時代的到來。一套制作于約1850年的葡萄串全套首飾,則為弗森贏得了國際聲譽,只見金、翡翠、紫珍珠與琺瑯等材質(zhì)將葡萄串和葡萄藤枝葉的動作與色調(diào)拿捏得栩栩如生,令人驚奇萬分,成就浪漫主義審美的典型之作。
事實上,珠寶和宮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今不少馳騁時尚界的傳世珠寶品牌,若干年前都是從為歐洲宮廷制作珠寶而聲名鵲起的,比如尚美巴黎、卡迪亞、杰拉德、梵克雅寶。
——鈿子可謂清宮頭飾中的“爆款”,看上去頗似一頂綴滿花飾的帽子
此次與歐洲宮廷古典珠寶藝術(shù)品交相輝映的,還有故宮博物院從自身浩如煙海的藏品中精選出的同時期宮廷珍貴藏品。那是另一種精美絕倫、熠熠生輝,浸潤著東方特有的歷史文化。
當(dāng)彰顯無上皇權(quán)的冠冕在歐洲皇室蔚然成風(fēng)時,中國清代的宮廷里同樣孕育出頭飾中的“爆款”,那便是“鈿子”。看上去,它像是一頂綴滿花飾的帽子———鈿子的口沿圍成了一個帽沿的形狀,前如鳳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廣。借此次展覽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紫禁城藏品中,就出現(xiàn)了這種頭飾。一件為清代皇太后、皇后節(jié)日時所戴的鑲珠寶鈿子就是其中之一,顯得格外繁復(fù)、精美:外以青絲線纏繞,編成盤腸紋、壽字紋及方格紋;鈿前鑲四組珍寶花卉,以翡翠為葉,碧璽為梅花瓣,瓣上嵌珍珠,中間嵌紅寶石為蕊,萬壽菊則以翡翠為瓣,紅寶石為蕊;鈿前沿正中為火珠式紋飾,正中嵌珍珠一顆。一件點翠瓜蝶紋鈿子演繹的又是另一種典雅,整件鈿子都飾以顏色亮麗的翠鳥羽毛,蜜瓜和蝴蝶的造型寓意繁榮興旺的家庭生活。
中國清代宮廷后妃們的首飾由宮廷內(nèi)務(wù)府的廣儲司和造辦處來“包辦”,并按照不同的材質(zhì)、工藝分屬撒花作、累絲作、玉作、牙作、鑲嵌作、琺瑯作等。多用銅絲或鐵絲制成的如箕形框架般的鈿子古已有之,但以鈿子代替吉服冠與吉服袍褂相配,卻是至晚清流行起來的時尚。這時的鈿子極盡華麗之能事,金、銀、點翠、翡翠、珍珠、碧璽、珊瑚、寶石、絨花、絹花等各種飾物都可以往上插。當(dāng)時從皇后到品官命婦都愛這種冠飾,西太后、瑾妃就曾留有穿團龍褂戴鈿子的照片,品官命婦這類打扮的照片就更多了。
在古代中國,更稀松平常且經(jīng)久不衰的頭飾是簪,細細長長,用以綰定發(fā)髻或冠。上古時期,簪被稱作“笄”,女子長大成人是需要插笄的,甚至舉行“笄禮”。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簪演變出了豐富的樣式,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其中當(dāng)以宮廷里的簪最為華貴。比如此次展出的一只長24.5厘米、高5厘米的清代銀鍍金點翠嵌珠雙龍紋長簪,由鎏金、色銀、玻璃珠、珊瑚、珍珠等多種珍稀材質(zhì)制成,云彩背景之上,雙龍戲珠的歡騰場面呼之欲出,只見珍珠裝飾的火焰從龍口中噴出,在中央形成一個火球。
紫禁城里也有引領(lǐng)東方時尚的潮人,慈禧太后就是繞不開的一位。慈禧有間珠寶房,約3000只裝有珠寶的黑檀木匣子被置于整整齊齊的木架子上,從地上到屋頂,足足占了三整面墻。據(jù)說這間房里的珠寶還只是慈禧所擁有珠寶的一部分。如此之多的珠寶是用來搭配形制、款式、花色各不相同的衣服的。德齡公主寫下的宮廷見聞中就有關(guān)于這些首飾的片段。一次,慈禧喚德齡整理珠寶清單,把珠寶房其中一排木架上的幾只盒子拿來,盒子的景致讓德齡目不轉(zhuǎn)睛:“第一個盒子里盛著一朵美麗得令人炫目的牡丹花,牡丹的花瓣就像真花一樣抖動著,那是用很細的銅絲把珊瑚串成的,太后將這朵花插在右邊鬢角上。第二個盒子里是一只很優(yōu)雅的蝴蝶,依然用寶石和銅絲串成。太后自己發(fā)明了這種方法:先用寶石雕成花瓣狀,末端打上小洞,再用銅絲把它們串起來。另外兩只盒子里是鐲子和戒指:一對金鐲子鑲了珍珠,一對金鐲子鑲了玉,還有細細的金鏈,也掛著寶石。最后兩盒是珠串,樣子美極了,我看著就很喜歡。太后先拿出的那串是梅花形的,中間是一粒很大的珍珠,5粒小珍珠滴溜溜地圍著那顆大珍珠,一朵梅花就出來了,然后還又是5粒小珍珠,一粒大珍珠,又一朵梅花跑出來了,一朵又一朵地連下去就成了很長的一串……太后把它掛在紐扣上。”據(jù)說晚清宮廷盛行的“大拉翅”發(fā)型也是慈禧根據(jù)滿清婦女的“兩把子頭”改進而來的,于是清宮又流行起用來貫連固定這種發(fā)式的一類特殊的大簪,名為“扁方”,扁平一字形。
——點亮發(fā)間腕底,更留下文化印記
有研究者指出,珠寶首飾對幾乎所有的民族來說,不約而同意味著某些重要的事情:有時候是對他們的上帝的祈求;有時候是他們的圖騰崇拜;有時候是地位身份的炫耀;有時候它就是金錢;有時候是為了去誘惑……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了對于美的向往與追求,也就有了對裝飾物品的需要。珠寶首飾大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shù)了。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首飾與人類一樣年長。史前時期,人們在身上刺花紋或刺破皮膚系上裝飾性的材料,就是裝扮自己的一種方式,回應(yīng)生活中對美的需求。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首飾實例始于舊石器時代,距今二三百萬年。嚴(yán)格說來,那只是一些動物的牙齒、貝殼、化石、卵石和魚類的椎骨。古人在這些東西上鉆洞,然后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比如在摩納哥附近的一個墓穴里,人們就曾發(fā)現(xiàn)三串魚類椎骨做成的項鏈,約在公元前25000年至公元前18000年之間。這樣的一串項鏈給古人帶來的喜悅,不亞于現(xiàn)代人面對一串鉆石項鏈。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裝飾物早已遍布全身,如頭發(fā)、耳朵、脖子、前胸、腰、手臂、手腕、手指、腳腕等處。數(shù)千年前,古人已憑借智慧為首飾珠寶打開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
漸漸地,浸潤在各自獨特歷史文化背景中的東西方佩戴藝術(shù),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珠光翠影,卻同樣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璀璨的印記。
在西方,珍珠是文藝復(fù)興時期地位的象征。18世紀(jì)至今,最令人垂涎的珠寶則始終是鉆石。各式各樣華麗麗的鉆石飾品根本就是這段時間歐洲宮廷生活的必需品。這其實與鉆石的切割工藝有關(guān)。明亮切割法的發(fā)明讓擁有眾多切面并標(biāo)志著打磨工匠們真正成就的鉆石誕生了,十足的光彩奪目。這種鉆石幾近完美,一下子成為珠寶首飾設(shè)計中最受歡迎的材質(zhì),先是在巴黎風(fēng)靡一時,進而也在歐洲范圍盛行。它們常常與白色金屬搭配在一起,愈發(fā)凸顯內(nèi)里透出的閃耀光芒。
然而,閃亮、耀眼卻似乎并不符合東方人由來已久的精神追求。他們講究的是含蓄的內(nèi)蘊。玉才是這種審美觀的完美體現(xiàn)。中國漢代的“爆款”首飾就是“玉撓頭”,這本為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冠以修飾發(fā)型的玉簪,因一日劉徹看望李夫人順手取下她的玉簪撓頭發(fā)而得名。此事傳出,宮妃紛紛用玉料來打制簪子,一時玉價飛漲。宋代也以佩戴玉為“最潮”。其中,用于制作首飾的玉中最高規(guī)格的非溫潤靜雅的白玉莫屬。到了清代,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來自緬甸的翡翠傳入國內(nèi),翡翠飾品不期成為宮廷新寵。最狂熱的“發(fā)燒友”就是慈禧太后,她認為相比白玉,翡翠的色澤更艷麗透明,具有玻璃光澤且質(zhì)地滋潤。
至于首飾的圖案,代表的不僅是藝術(shù)形式美,更是一種傳統(tǒng),一種文化。最近一個半世紀(jì),親近自然多為西方首飾圖案的主題。這種崇尚自然主義的設(shè)計風(fēng)向,很可能與植物學(xué)的興起和浪漫詩人的影響有關(guān)。設(shè)計師們放眼大自然,視野從后庭花園拓展至草原叢林、河流水池。就連不起眼的雜草,也能在首飾上轉(zhuǎn)變?yōu)橐环N優(yōu)雅的植物,仿佛可以吸引勤勞的蟲兒穿越其中、采食花蜜。樹葉、枝丫、嫩芽、鮮花、果實、蝴蝶、蜻蜓、蜜蜂、小鳥等各種動植物譜寫出一首首富有詩意的歌,充滿活力又變化萬千。
中國的首飾圖案則倚重寓意。中國人喜歡討吉祥、富貴的彩頭,比如蓮花與“壽”字的組合寓意長壽,葫蘆諧音“福祿”又寓意多子多孫,都是中國古代首飾的常用題材,清代的首飾有時還雕刻蜻蜓,寓意“大清安定”。繁復(fù)到極致的手工技藝讓這些首飾灼灼其華。比如有種名為“花絲鑲嵌”的工藝常常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多種技法。鑲嵌則復(fù)合了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這是金與火的藝術(shù),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尤其需要手藝人用耐心文火慢燉出含蓄的古典美。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首飾 珠寶 拿破侖 佩戴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