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臺北故宮免費開放七萬多國寶大圖下載
延伸閱讀:
如何通過公開電子圖像解讀范寬真跡《溪山行旅圖》
范寬(約950年-1032年后),字中立,華原人(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后自成一家。范寬的“寬”和“中立”,并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向往。面對一張畫芯2米多高的巨軸時,會產生面對氣勢雄壯大山的仰望之感,觀者自覺渺小。
這得益于《溪山行旅圖》的空間表現, 畫面正中“巨碑式”的高聳的主峰是一種精神象征,全幅以方折墨線勾勒,雨點皴模擬出了北方土石的質感,主峰上一瀉而下的一線瀑布成為了恰到好處的留白且顯出距離感,瀑布形成的水霧和煙靄流嵐在山腰處剛好分開了遠景和中(近)景。位于中景樹叢清晰可見的枝干結瘤拉近了中景和觀眾的距離。主山推遠、中景拉近,兩者作用之下大山與觀者隔出一個難以實測的距離感。而主山在畫面三分之二的分割方法在比例上接近500年后達芬奇在文藝復興時期尋找到的“黃金分割”。
欣賞中國山水畫講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近看,一隊從畫面右邊走入的行旅驢隊成為了視覺焦點,“行旅”的渺小與“溪山”的壯大形成了鮮明對比。
西方中國畫學者高居翰認為,這幅《溪山行旅圖》是范寬僅存的作品,畫中世界似乎既不忠實地反應物質宇宙,也不以人的意志統御宇宙,而具有自身絕對的存在。
這一張《溪山行旅》在學界被認為是最可信的范寬真跡,被臺北故宮視為藏品中的“熱門巨星”和“鎮院之寶”,然而,和其他中國古畫一樣,它的身世曾今也撲朔迷離:
根據宋徽宗時期《宣和畫譜》記載的御府收藏,范寬作品共58件,但其中并沒有《溪山行旅》之名,而后從宋到明600余年間此畫由宮廷到私人(畫上一方“忠孝之家”收藏印疑屬北宋文人錢勰),再由私人到宮廷(明內務府接受元朝收藏印),一直沒有這幅畫的太多文字記載,直到“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時敏(1592-1680年)收藏期間,由其師董其昌(1555-1636年)在詩塘上所跋“谿山行旅圖”后這個名字漸為人熟知并沿用,后入藏清宮,至乾隆年間正式編入《石渠寶笈》(1744-1745年),但僅僅列為次等之作(與《富春山居圖》相同,另一副制作精良的偽作被乾隆皇帝奉為真跡“神品”,題詩蓋印)。
1949年《溪山行旅圖》隨著其他故宮文物遷往臺灣,在1955年臺北故宮編印的《故宮藏畫錄》,此畫仍注明為無款。
編輯:楊嵐
關鍵詞:臺北 圖像 下載 開放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