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太倉港:從“河”向“海”華麗轉身
7月7日,氣溫35攝氏度,江蘇太倉港武港礦石碼頭旁,兩艘10萬噸級散貨船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鐵礦石卸載作業。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口行采訪團記者們熱情高漲,頂著烈日在這里感受長三角區域港口發展的熱度。
“以前太倉港靠不了這么大的船,2011年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倉后,船舶靠泊等級也隨之‘水漲船高’。”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胡鴻介紹,太倉港最早享受長江12.5米深水航道的紅利,現在7萬噸級散貨船和第四代集裝箱船可全天候進出太倉港,20萬噸級散貨船和第五、六代集裝箱船可減載乘潮進出。
擁有得天獨厚的通航條件和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吸引國家政策再次聚焦“江尾海頭”的太倉港,成為全國第一個享受海港待遇的內河港口,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費率降低,懸掛五星紅旗海輪無需申請引航即可自主進出。隨著基礎設施、政策環境全面實現海港化,太倉港跨入了大船大港時代,實現從河港到海港的華麗轉身。據統計,2016年進出太倉港船舶達9.33萬艘次,其中超大型船舶1898艘次,港口物流成本優勢及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愈加凸顯。
“蘇州外向型經濟發達,原來所有貨物都通過上海出口,而現在多數貨物會選擇從距離更近的太倉港出口,這樣一來,陸路運輸的距離縮短了約100公里。”在太倉港現代貨箱集裝箱碼頭作業區,胡鴻指著堆場方向說。
太倉港外貿貨物通關也與上海港實現了無縫銜接。通過建立“滬太通”機制,從太倉港轉運至上海港洋山港區的出口貨物、從上海港洋山港區轉運到太倉港的進口貨物都可實現“直接疏港、太倉辦結通關”,減少跨區通關手續,提升通關效率。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太倉港的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19%,2016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8.1萬標箱,已躍升成為長江外貿、集裝箱和進口鐵礦石3個第一大港。截至目前,在太倉港進出口的外貿企業擴大至29個省(區、市),為江蘇及長江沿線企業節約了大量物流成本。
600年前,鄭和從太倉港揚帆啟航,引江入海,將華夏文明傳播到西洋。當下,秉承“鄭和木”精神,占據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太倉港,引海入江,繼續放大優勢。目前,太倉港已開辟各類集裝箱航線188條,其中近洋航線24條,直通日本、韓國、俄羅斯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個主要港口;內貿航線46條,實現與沿海各主要港口全面對接;洋山支線40條,建成遠洋貨物“公交化”轉運平臺;長江(內河)支線78條,覆蓋長江(內河)所有主要港口,成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一體兩翼”的重要北翼、集裝箱干線港和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太倉 集裝箱 貨物 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