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近9成網民滿意"放管服"改革
給創業、就業者“松綁”,引來源頭活水
商事制度改革,每天新增企業數比2013年翻一番;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取消七成以上許可認證
從注冊登記、籌建到正式開業歷時僅3個月,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的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成為了“證照分離”政策在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第一個案例。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從申請營業執照到獲準籌建,整個流程只用了10個工作日左右,為項目的籌備預留了充分時間,整個開業過程只有3個月,好政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創業者的門檻降了。企業注冊資本從“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工商登記從“先證后照”到“先照后證”“證照分離”,從“三證合一”到“五證合一”“多證合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商登記的前置審批事項壓減87%以上,許可證大幅精簡,最多的地方已經實現“三十四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的突飛猛進拓寬了市場大門,讓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不斷涌入。目前我國每天新增1.5萬戶企業,活躍度接近70%,比2013年改革前每天新登記0.69萬戶的水平翻了一番。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也顯示,近3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就業者的天地廣了。2014年以來,針對原有職業資格設置缺乏法律法規依據、過多過濫等問題,國務院先后分7批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占總數的70%以上。“現在有相機就能當攝影師。”有多年攝影愛好的萬先生說,他正準備加入一個攝影工作室,本來擔心沒有攝影師資格證不夠“名正言順”,隨著該項資格的取消,現在沒有了這樣的顧慮。勞動者有沒有達到技能要求,不由政府認定,而由市場認定,大量職業資格的取消為勞動者松綁,釋放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職業資格許可認定少了,“掛證”“助考”的需求少了,也壓縮了一些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設卡尋租的空間。
新動能的成長快了。改革為創新加速,創客經濟、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更加寬松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蓬勃發展。“出門不用帶錢包,帶上手機就可以”“外賣、快遞都非常快”“坐上高鐵半日千里”“出門就能騎上共享單車”……這些是外國人最想帶回自己國家的中國創新,新業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也在時刻更新世界眼中的中國面貌。如今,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1%提高到56%以上,去年,新動能對全部新增城鎮就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左右。
強機制、重監管,抓住漏網之魚
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助力,監管更加智能化;亮清單、常督查,監管機制常態化
“放管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改革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更需要強有力的監管“護法”。既有統一部署、又有各地創新,“放管服”改革的監管體系越織越密。
監管更加智能化。“證件存在異常發放行為。”在貴州省貴陽市,運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陸宇不在現場就立馬得到了執法信息。原來,通過手機上一個名為“數據鐵籠移動管理”的APP就能監測執法情況,發生問題就會發出“紅色警報”,相當于將執法權力關進智能鐵籠。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各地政務監管、服務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上云,透明執法,“人在做,云在看”,違規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監管逐步清單化。權力清單亮出政府權力家底,目前已有57個國務院部門公布了權力清單,31個省份全部公布省級部門權力清單;60個有行政審批事項的國務院部門公布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中央及各省(區、市)公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目錄,以及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收費和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收費清單;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公示,擬列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151項……清單之外不可為,哪些事項需要審批、哪些費不該收、哪些證不該有,都有本明白賬。
監管日益常態化。督查機制已成為監管利器。2014年以來,國務院每年都開展了全國性的大督查,實地督查,獎懲分明,成為各部委、各地方一次年度大考,今年還開展了“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專項督查。目前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完善企業和群眾評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機制。“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機制今年底也即將在全國覆蓋,市場監管執法和其他行政執法中的隨機抽查范圍逐步擴大,有效遏制權力尋租和執法腐敗。
監管更趨法制化。近幾年,“放管服”相關法律法規的清理完善正在加速。比如減輕涉企收費方面,財政部已著手研究起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為進一步規范政府收費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升級版監管為“更簡審批更優服務”保駕護航,也以包容審慎的原則助力新動能健康成長,讓市場活而不亂。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審批 改革 事項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