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企業“被自愿”交費的癥結在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工作,把降低企業成本,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內容。今年以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降費清費政策措施,如合理降低輸配電價格等,企業負擔進一步降低。但有些企業反映,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收費多了,個別收費項目取消只是改頭換面、卷土重來,嚴重影響清理涉企收費的實際效果。(6月18日《人民日報》)
取消或降低了行政收費,結果,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收費多了,改革紅利剛剛釋放,卻被行業協會、中介機構蠶食了,令人錯愕。而且,原本說好的企業“自愿”交費,實際上則為“被自愿”,令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那么,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又使了什么魔法,以至于企業由“自愿”變成了“被自愿”呢?據悉,企業“被自愿”交費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種:一是很多部門行政審批名義上取消后,仍以擔心社會機構弄虛作假、質量無法保障等理由,安排“信得過”的企業承攬業務;二是行業協會背靠公權力,中介機構的前身就是政府部門的“內設機構”,改革前屬于自收自支性質的事業單位,人員多是干部家屬,屬于照顧性的就業安排,就是依靠行政部門的衍生權力收費養人,也是權力任性下的蛋,改革大潮來了,不得不忍痛割愛,實行市場化改革,但是,受各種利益掣肘,公權力或口頭承諾默許中介機構借政府部門的權力影響收費;三是有的行業協會、中介機構與公權力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或由某官的家屬開設,或存在利益輸送等。凡此種種,就是所謂的“紅頂商人”“紅頂中介”。
“紅頂商人”“紅頂中介”最大的“殺傷力”在于其背后所依靠的公權力,大搞“潛規則”。結果,就有一種怪現象,同樣的中介服務,如果不是在公權力“內定”的中介機構進行,始終無法通過,項目審批始終通不過,或辦不下來。與此同時,“紅頂商人”“紅頂中介”一旦有了公權力的支技,則搖身一變,與眾不同,這就是飽輿論詬病的“紅頂商人”“紅頂中介”“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現象,有的還供官員兼職的位子,比如兼任行業協會的名譽會長等。
由此可知,降費清費效果沒有達到政策的預期目的,不是政策本身有問題,而是政府機構改革不徹底,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的利益切割不徹底,利益關聯暗中存在。因此說,如果不把政府機構改革進行到底,徹底斬斷與公權力的利益鏈,降費清費政策措施始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企業“被自愿”交費仍然較為普遍,有時還比較嚴重。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企業 交費 收費 行業 中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