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以古人之規矩 開自己之生面——寫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

2017年06月09日 20:33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題:以古人之規矩 開自己之生面——寫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

自然神奇造化,文化薪火相傳。我國于6月10日迎來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確立,有助于我國不斷提升遺產保護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世界遺產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傳承。

“瑰寶”從歷史中走來

2005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圖案。這一年,國務院提出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

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太陽神鳥”出土直接參與者王毅回憶,2006年“文化遺產日”當天,金沙遺址新一輪挖掘獲得重大發現,130多件文物包括商代石磐等首次在四川地區被發現,令他興奮不已。

“作為一個圖騰、圖案,‘太陽神鳥’是那個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王毅說,“太陽神鳥”經常被鑲嵌出現在古蜀漆器上,同時作為金飾,也是古蜀人祭祀所用的神器。先人的智慧遠超想象,還有更多待解之謎。

資古而鑒今,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對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5項。

如今,更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從歷史中走來,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得到活態傳承。

西湖便是一例。申遺成功6年來,西湖在歷史中演進,其文化景觀的審美與價值不斷得到提升。

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卓軍說,西湖是一個全開放并擁有大量原住民的共生型遺產地,這讓遺產真實完整地世代傳承,給“景中村”百姓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并將其發揚光大。”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融入文化和社會,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

住建部副部長倪虹說,自然遺產承載著千年豐厚積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館,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之區,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共同財富。

遺產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

畢業于北大考古系的黃薇、黃清華夫婦2014年來到進坑村,村民們正準備在山腳下建房租給陶藝家作為工作室。

距離瓷都景德鎮東郊只有8公里的進坑村,是《陶記》里記載宋代最好的瓷土礦出產地。在黃薇的極力說服和政府的推動下,村民放棄了大肆拆遷建房的想法,成立了東郊學堂,每月舉辦與陶瓷文化相關的展覽和學術沙龍。一開始被村民視為一堆破爛的古窯址變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銀山”。

黃薇說,如果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不能跟當代人發生關系,保護也就失去了意義,要讓遺產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

“非遺必須跟自然和歷史的變遷互動,跟社會環境和社會需求互動。”單霽翔說,故宮博物院為觀眾開發數字“故宮社區”,希望觀眾朋友們可以建造屬于自己的“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的“主人”。

“我們積極倡導嚴格保護和永續傳承世界遺產的理念。”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說,作為全球自然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自然遺產事業的發展有效保護了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自然遺產地創造直接旅游收入近80億元,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近10萬個,并推動了一批特色城鎮的形成;建立各類教育基地42個,其中國家級教育基地21個。

守護共同的精神家園

非遺傳承人邱昌明做了40年擇筆工,退休后一直在尋找愿意學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他所在的湖州市善璉湖筆廠20世紀80年代初有400多名員工,現在已經不到100人。

在工業化與城市建設大潮的沖擊下,非遺傳承遭遇瓶頸、遺址文物遭到破壞、文物安全形勢嚴峻,資金短缺嚴重……保護與傳承自然文化遺產,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仍面臨困境。

今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邱昌明說,這將對振興湖筆之類的傳統手工藝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有望解決一系列問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教授說:“傳承人左手牽著歷史,右手拉著未來,文化遺產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就要做好傳承人保護工作。”

文化部近年加快實施以傳承能力為主要內容的非遺保護能力建設。開展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培訓近萬名傳承人和從業者。增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由每人每年1萬提高至2萬元。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認為,必須堅持保護第一,要最大限度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過度開發、過度干預,防止出現“保護性破壞”。

“我國沒有一寸土地是‘一張白紙’,都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趙中樞說,地方有些短期行為和形象工程對遺產保護弊大于利,經濟建設和旅游開發不應忽視自然本底的重要性,也不能缺乏對自然的敬畏。

文化遺產維系民族精神,民眾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參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熱情,引導全社會了解、關注并積極參與到遺產的保護事業之中。”倪虹說。(記者王優玲、周瑋、施雨岑、馮源、吳鍾昊、雙瑞、段菁菁、馬牧旺青、許茹)(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