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文人畫價值追求淺識:強筋骨 抒意趣
人生理念和品行操守鑄就了文人畫的美學品格。山水作為中國文人的最大寄托,激發出不同的山水情懷,營造了不同的山水境界;花鳥畫題材中,梅蘭竹菊等花木衍化出人格品性,歷朝歷代久畫不衰。文人畫所秉持與信守的理念始終體現在繪畫風格技法的演變之中。
秋興八景圖(國畫) 董其昌 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畫在中國畫歷史進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中國畫的代表。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與工匠畫、院體畫相區別,畫中帶有文人意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具有文學性、哲學性和抒情性等多重屬性。在文人畫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形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變的是,講求筋骨意趣始終是文人畫創作的永恒旨趣和價值追求。
逐筋骨而生
傳統文化的累積表現為文化形態的演變,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內在思想甚或具體的文化藝術樣式。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顧愷之和宗炳、謝赫等士人的思想與著述,便相繼為文人畫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審美觀念的基礎。因此,文人畫的發展史,不僅鐫刻著老子的“道”和莊子的“逍遙”的痕跡,還鐫刻著“魏晉風度”的印記。隋唐時代,南北文化能量聚合,儒道釋初步交融,中原、外邦文化并蓄,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步入畫壇,水墨畫出現,中國畫由人物而山水。由唐入宋,經由文人士大夫追求“格物致知”的靜觀沉思,文人畫逐漸上升到哲學層面,中國繪畫在宮廷院體畫和民間宗教繪畫之外,發文化新聲。
人生理念和品行操守鑄就了文人畫的美學品格。山水作為中國文人的最大寄托,激發出不同的山水情懷,營造了不同的山水境界;花鳥畫題材中,梅蘭竹菊等花木衍化出人格品性,歷朝歷代久畫不衰。文人畫所秉持與信守的理念始終體現在繪畫風格技法的演變之中。以山水畫為例,經唐宋元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開拓提升,文人畫逐漸擺脫政教和實用功能的鉗制,在審美層面轉向由“藝”到“境”的追求。王維將詩境入畫;蘇軾主張“意氣”“墨戲”,并明確提出“士人畫”;趙孟頫強調“書畫同源”并尚“古意”,引導了“元四家”的創作方向;董其昌明確提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畫之南北二宗”,極力倡導文人畫的“士氣”,并提出了文人畫品評標準,將文人畫的發展推向了文化自覺的階段,也為文人畫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史學和理論依據。
筋骨意趣根植于文人畫的深厚傳統,有外在表現形態和內在傳承規律。它強調構圖、注重線條的運用、用筆追求飄逸輕盈,旨在以物象所蘊含的勃勃生機,抒寫胸中逸氣。文人畫的外在表現形態豐富而多元,題材、畫意、畫品、風格各有特點,但文人畫作為藝術不會因丑或怪誕的介入而改變求美向善的主流,筋骨意趣是其精神的力量,也是其內在的傳承內核。筋骨與風格技巧無關,豪放硬朗可以有筋骨,婉約細膩也可以有筋骨。當然,唐宋元明清,文人畫千般筆墨,萬般風格,卻也不免魚龍混雜。當下,亟待厘清其具體的文化形態,以及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關系,深究其內在價值,為今天創作有支點、有氣節、有風骨給人以啟迪和力量的好作品,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集文化大成
文人畫集多種中國文化形態之大成。最初,文人以消遣為目的而醉心翰墨,后逐漸向提升綜合人文素養轉化,從而為中國畫注入了禪理、詩味,提升了意境,文氣彌生。特別是在融匯了詩意化和書法化兩大標志性趣味載體后,宋元文人畫意趣更向著由文學化造境向書法化寫意轉變。文人畫發展至明清,占據了畫壇的主流位置,宋元文人畫傳統得以繼承,筆墨趣味和藝術個性應和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而重新復活,寫意文人畫再創高峰。
文人介入繪畫,推動了中國畫與詩文、音樂、建筑、園林等傳統文化的融匯,特別是詩書印對于中國畫的豐富,對繪畫起到了升華作用。
文乃德之余,藝屬行之末,德行乃立身之本、治藝之基。筋骨味道構成文人畫的永恒旨趣與特色,藝術個性與風范彰顯反映文人畫家的心性和學養,詩文、書法和印章提高繪畫的品位,文人畫本質上成為超越主客觀的藝術反映與美學表達,而非自我生活流程的記錄和感情褶皺的無病呻吟。文人畫的創作實踐也難以用傳統和創新簡單歸類,今天,應該重新梳理以六法、筆墨等傳統畫論為基礎的傳統知識體系,透過人格力量、從藝態度和審美趣味等精神載體,以及筆墨技巧所折射的審美形態等方面,研究文人畫繪畫主題、內容和意趣表達等方面的契合,為塑造民族品格,提供文化支撐。
文人畫對筋骨意趣的崇尚,也引領著藝術評論和創作健康發展。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中,文人士大夫直至理論家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規約著藝術樣式的發展方向。對于筋骨意趣的強調,就是對中國哲學、詩歌、書法等傳統文化要素的弘揚,因此文人畫從精神追求、評判標準、繪畫語言以及工具載體等方面都完全不同于西方。另一方面,也要反對文人畫創作上的唯程式論。人物畫有其模本,山水畫有其程式,花鳥畫有其題材,無論是一成不變的摹古,還是花樣翻新的反古,程式對藝術創作都是一把雙刃劍。今天,創作者需要涵養超出前人和常規的藝術敏感,以文心觀世象,形成對時代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重視優秀傳統、對國學的深入研究和對外國美術史的廣泛研究,揮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氣象。
拔俗遠銅臭
文人畫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體系登上舞臺,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追溯歷史,市場并未在文人畫的評價體系中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作品的市場價格對文人畫創作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倡導清心寡欲,文人士大夫多出身殷實人家。
近年來,受經濟利益誘惑,出現了將市場需求等同于大眾需求、將市場標準等同于藝術標準等亂象,藝術家為市場所累,藝術格調甚至成了可以忽略的問題。藝術市場的一些亂象表面看是受市場和利潤誘惑,沾染低俗和銅臭,實則是對傳統的輕視和對藝術本體的遠離,更深層的原因是對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所承擔的使命、責任及內在規律缺乏敬畏。
從這一角度而言,文人畫對藝術家主觀感受、主觀情感態度的表達,對于筋骨意趣的堅持,對于民族氣節、文人氣節的堅守,值得今人深思。正是這些堅守,成就了文人畫的時代責任、歷史擔當以及文化高度。今天強調文人畫的筋骨趣味,應該落實在文藝家的藝德并重、德藝雙馨上。古人創作追求筆能扛鼎、力透紙背,這雷霆之力不僅來自書卷氣、書生氣,還應該來自大地、源于人格。
文人畫也不是與市場完全絕緣。宋代開始,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市場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人畫向著更具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但文人畫整體保持著較高的藝術格調,無論何種藝術風格,都追求以高雅純正的筆墨,表達超凡脫俗的情懷。
之所以能夠保持高品位,其根本在于文人畫是以審美方式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和求索。這種求索自魏晉名士始,宋元文人樹立典范。因此文人畫的筋骨意趣,既有道義擔當,又有風骨節操,凝聚著文人創作的力量,這種力量并非劍拔弩張,而是內斂又充滿書卷氣,可以寄托人生,撼動歷史,撐起一片文化的天空。
如今,造型的怪異或反形式,某種程度上成為藝術個性彰顯的表現手段,但從審美角度而言,“丑”和“拙”有著嚴格的區別和界限。當代創作也有一種標新立異戲墨文人畫的傾向,這并不代表文人畫創作可以因盲目創新求丑求怪反傳統。今天的文人畫創新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功利觀的擠壓、現代思潮的影響和市場的左右,如何圍繞中國文化內核和繪畫藝術本體繼承創新,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受人景仰尊崇的大家晚年重回傳統返璞歸真的例子不少,從這一角度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功用,以及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或許可以獲得不同的啟示。
(作者王福州 為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人畫 筋骨 意趣 文人畫價值追求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