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殲八之父”顧誦芬: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目睹國難 情定航空
1930年,顧誦芬生于江蘇蘇州。顧誦芬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書法造詣頗深,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出生于這樣一個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顧誦芬沒有投身人文學科,卻在航空領域成為一代大家,個中緣由,還要從當年日本人的一場轟炸和一個航模玩具說起。
1935年,顧父舉家北遷,前往燕京大學任職。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年僅7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日軍飛機對29軍營地轟炸的場景,顧老至今記憶猶新。
“1937年7月28日,日軍飛機對29軍駐地實施了轟炸,雖然炸彈不是落在頭頂上,但我能聽得到爆炸產生的巨響,沖天火光和滾滾濃煙仿佛近在咫尺,人們都驚慌失措。雖然我當時很小,但直到今天都記得很清楚。”正是日本侵略者的炸彈,讓幼小的顧誦芬立志投身航空事業。“要造出自己的飛機,才能不再受欺負。”顧誦芬感慨道。
顧誦芬第一次接觸“飛機”,是在10歲生日的時候。“我10歲那年,堂叔送給我一個木制的航模作為生日禮物,我非常喜歡。但那個航模是木結構的,飛了兩次就摔壞了。父親見我喜歡,就帶著我到一家外國人開的店里買了一個更堅固的艙身型航模。”顧誦芬說,“這個模型也會壞,我就按照《小學生文庫》的說明自己修,學會了自己動手做航模。看到自己制作的航模飛起來,我感覺非常愉悅。”
從此,顧誦芬就和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父親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對我的興趣愛好并沒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這對我影響很大。”顧誦芬說。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航空系。
“當時我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大同時錄取,都是航空系。因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親舍不得我遠赴外地求學,我就選擇了上海交大。”上了大學,顧誦芬開始正式接觸到航空技術理論,他的航空生涯拉開了序幕。
編輯:梁霄
關鍵詞:顧誦芬 國家 殲八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