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拍賣時刻拍賣時刻
嘉德香港2017春拍:絲綢之路上的藝術交融
絲綢之路,使得歐亞大陸連為一體,促進了沿途各地區(qū)之間的商貿(mào)和文化交流活動。近期將舉辦的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賣會,特別推出了“絲綢之路”專場,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與其他多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犍陀羅灰片巖王子像
唐三彩天王
出現(xiàn)于兩漢之際的鄂爾多斯銅器,大量運用了虎、羊、牛、駱駝等動物形象以及豪放自由的藝術化表達,進而傳遞出人對于自然的崇敬,反映了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黃河流域文化之間的交融。唐三彩是唐代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釉性流動性強,因此在燒制過后會形成自然的濃淡變化,相互浸潤,達到色彩的流暢和協(xié)調(diào)。另一方面,唐三彩非常注重人物、動物的神態(tài)和軀體的表現(xiàn),拍品中有一對美國私人收藏的唐三彩天王,頭綰發(fā)髻如火焰,戴兜鍪護頭,護耳上翻,濃眉大眼、闊口、八字胡須,作憤怒相,神態(tài)威嚴。二者對立而視,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袒胸露腹,肌肉發(fā)達,雕塑精準有力。天王俑源于佛教的護法神,多置于寺院門前或佛前。佛教傳入中原后逐步漢化,護法神的形象也逐漸演化為武士形象,被賦予了驅(qū)鬼辟邪的功用。
犍陀羅石雕藝術表現(xiàn)形式富有濃厚的西方古希臘風格,又融合了印度佛教主題,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 ,對佛教東傳以及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考古研究價值。犍陀羅石雕藝術作品出現(xiàn)于公元一世紀左右,表現(xiàn)形式多為佛教題材的雕塑作品。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神態(tài)肅穆、寫實手法傳神的石刻藝術在犍陀羅地區(qū)盛行,作品主要為兩大主題:一類是以希臘神話中神明形象為標準,五官立體,輪廓分明;另一類則是以立體浮雕形式描述佛教歷史和記錄釋迦牟尼一生的“說法像”。拍品犍陀羅灰片巖王子像高57厘米,頭戴寶冠,身后披圓形背光,五官棱角分明, 蓄八字形髭,神態(tài)安詳,袒上身,下著長裙,正面交腳端坐。造像身材健碩,佩戴耳珰、腕釧、金鐲等貴重首飾,象征其身為王子的高貴身份。這尊雕像肩披帔帛,帔帛包裹左肩,雙手至于身前,施智拳印,右手持一蓮蕾,姿態(tài)優(yōu)雅,靜坐于一方座之上,為典型的犍陀羅風格。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 絲綢之路 嘉德香港2017春拍 嘉德2017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