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革命圣地的新長征贊歌
——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脫貧攻堅蹲點記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
6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從這里出發進京“趕考”,開始了建設新中國的宏偉大業;
60多年后,擺在西柏坡面前的是另一道“考題”: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老區群眾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小康。
不斷變化的是考題,始終不變的是擔當。
經過努力,2016年,平山縣40852名貧困人口達到退出條件,164個貧困村達到退出條件,全縣達到整體脫貧出列標準。
“對革命圣地來說,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頭號政治任務。”平山縣委書記、西柏坡管理局黨工委書記李旭陽說,作為進京“趕考”出發地,平山必須答好“第一個百年目標考卷”,讓老區群眾早日脫貧,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這是面向百年目標的新作為——創新思路,精準施策,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姓名:寧竹英;家庭人口:3人;致貧原因:丈夫車禍去世,兒子患先天性心臟病,女兒患腦炎,自己有眩暈癥……”
井岡山大隴鎮瑤背村,貧困戶寧竹英家門口,一塊紅色小牌子上詳細記錄著她家的信息。
孤兒寡母,疾病纏身,想外出打工沒人照顧孩子,想發展產業沒有資金……寧竹英進退維谷。
脫貧攻堅進行到今天,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石朝鄉,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也是遵義市唯一一個極貧鄉鎮。這里山高坡陡,平均海拔1200米,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全鄉1.5萬人中貧困人口占到20%。
22歲的付沖過去一直住在石朝鄉浪水村的半山腰上,讀書時早上6點鐘就要起床,步行1個小時才能到鄉鎮。面對陡峭的大山,他常常問自己:出路在哪里?
打贏脫貧攻堅戰,其難度不亞于長征中的沖關奪隘。
新的長征,必須要有新作為。
在井岡山,當地首創了“紅藍卡”分類識別機制,根據貧困程度將貧困戶細分為“紅卡戶”(特困戶)和“藍卡戶”(一般貧困戶),把“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不能住”的“建起來”。
站在政府代建的新房前,寧竹英掰著手指細數精準扶貧以來享受到的扶持:“政府出錢代建了新房,以扶貧資金為我入股黃桃和金融合作社,每年分紅2000多元;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報銷最高能達到90%;兩個孩子上學都有補助……”
在遵義,當地針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嚴重地區貧困群眾脫貧難問題,啟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異地搬遷扶貧行動。
2016年,付沖家從浪水村搬到鄉鎮移民安置點的一棟三層樓房里,一樓做了門面。“房子不漏了,交通也方便了,以后有了娃娃,上小學中學都在鄉鎮上,走路很快就到了。”細數搬出來后的種種好處,付沖對未來充滿希望。
讓貧困戶長遠脫貧,關鍵靠產業。
然而,貧困戶沒錢、沒技術、沒能力,如何發展產業?
在延安,一個“借雞生蛋”的故事給出了答案。老伴患病,三個兒女年幼,劉學金成了村里的貧困戶。說起過去的生活,劉學金嘆息道:“家里沒什么收入,老伴離不了人照看,不能外出打工,想搞點養殖,連幾百塊錢都拿不出來。”
幾年前,有人找到劉學金,說要“借”給他50只雞,下的蛋按1元一個收購。“世上還有這樣的好事?”半信半疑中,劉學金開始養起了“借”來的雞。如今,他養了100只雞每年能為他帶來1萬元左右的收入。
“借”雞給劉學金的人叫張春譜,是延安市延長縣二海家禽散養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說:“我們的社員中,80%都是貧困戶。貧困戶養一只雞一年能賺100元,他們不需要出村,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和很大的勞動量,只要‘下得了炕,上得了床’,至少能養50只雞,而50只雞每年就有5000元的收入。”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兜底保障也必不可少。
然而,僅靠低保,這個底卻難以兜牢。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井岡山 遵義 延安 西柏坡 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