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男子沙漠種樹14年:希望將環保的種子種進更多人心里
最初的援助期,不少日本志愿者都期望能夠實地走入這片沙漠。每年,吳向榮統計好志愿者的名單,再去鎮上找當地的小學,湊夠對子建立“認領”關系,讓這些日本志愿者能夠短暫進入阿拉善的小學生家中同吃同住,再一起到基地體驗植樹。
“那會兒想把學生從學校里帶出來,要費很大功夫。為了搞環境教育,我們給小學生租車,給帶隊老師發補貼,和校長喝酒喝成了好朋友,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學生給‘騙’到沙漠里。”說著,吳向榮嘿嘿一笑。
往往來了之后,學生們都說好。“當時澆樹得從很遠的地方提水,走一路鞋都濕透了,但大家都特別開心。”
經過吳向榮的牽線搭橋,最多的一年,結成的對子中日家庭就有將近40對。這些日本志愿者中,最小的是20歲出頭的大學生,最年長的是近80高齡的老夫婦。前不久,吳向榮驚訝地發現,曾經參與活動、已大學畢業的阿拉善男孩,去日本游玩時又住到了當年來訪的日本志愿者家中。
迄今為止,這個項目示范區共動員了8000多名中小學生、近5000名志愿者,參與環保教育宣傳活動。他們也接待了近千名國際志愿者,組織了家庭結隊和互訪等國際交流活動,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科研機構攜手開展了生態環境領域的技術合作項目。
在團隊里,42歲的吳向榮種樹時間最早,年齡卻最小。算下來,7個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50歲出頭。年復一年駐守在沙漠,吳向榮不擔心生活單調,只擔心留不住人。
在阿拉善,到鎮上當公務員是當地炙手可熱的工作。這些年來,光吳向榮團隊里的年輕人就考出去了7個。日本援助時期,每一次中日關系緊張,都給這個種樹項目帶來不小的波動,日方會停止發放資金。最嚴重的一次,團隊半年發不出工資,那一年,他們流失了4個年輕人。但吳向榮沒因此放緩種樹的腳步。
2015年,中國綠化基金會“百萬森林計劃”開始對吳向榮的團隊發起支持。吳向榮感覺,他的項目更加穩固了,也逐漸在全國發出了聲音。
一些青年開始“主動請纓”。年輕姑娘小何在網上看到吳向榮的示范區項目,自己找到了吳向榮。3個月的志愿服務時間過去,本要結束工作的小何突然改了主意:“我要留在這兒一輩子植樹造林,治理沙漠!”
在團隊眼中,吳向榮挺好相處,但這個外表斯文的人在某些問題上卻“較真兒”得很。
“種樹一點兒也不難,但用心種樹挺難。”吳向榮嘆了口氣。“我們總以為拿把鍬,挖個坑,放棵苗,添桶水,加點土,澆點水就是種樹了。實際上,在哪兒種、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管、怎么保存,這整個體系的建立才是大學問。”他嚴肅地說。
吳向榮希望能夠與這片沙漠“握手言和”。“不是‘人定勝天’,不是和沙漠宣戰,也不是用綠洲逼走沙漠。而是在這片土地上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保證生態和諧。”
這些年,吳向榮帶著團隊種過胡楊、梭梭、沙拐棗、酸棗,也種過花棒、沙棘等等。他發現大些的灌木“既好養又足夠抵擋風沙”,他種出的花棒成活率已經能達到90%以上。而實際上,在阿拉善,不少地方的樹木成活率只有50%左右。
如果沒種樹,吳向榮覺得自己很可能會留在日本,像多數昔日的同學一樣坐在辦公室里撰寫報告,或者干脆下海經商。最初來到沙漠,他甚至想在阿拉善建立另一個拉斯維加斯。
編輯:梁霄
關鍵詞:男子 沙漠 種樹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