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書的流變: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2017年05月03日 11:01 | 作者:林山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中國書的流變

(本文寫作參考謝灼華《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來新夏《中國圖書事業史》等,特此致謝)

不久前的“世界讀書日”,讓讀書這個古老話題再次被人們熱議。

世界在進步,新的電子媒介形式的出現,讓讀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而在歷史上,書籍形制的進化其實是十分艱難的,可以說,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步而行。

居延竹簡

長沙馬王堆帛書

宋版孤本《錦繡萬花谷》

1. 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簡書是指寫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記錄,又稱簡策,它也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圖書形式。我國古代的奠基著作當時都是寫在簡策上的。

將竹木進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木片稱為簡。但是作為書寫材料,單片的簡是不能容納許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較長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須連續寫在許多片簡上。為了防止散亂,以便有次序地閱讀,必須將這許多簡有順序地編連起來,這種編連起來的簡就成為策(通“冊”)。

制簡的材料有竹、木兩種(產竹的地方用竹,不產竹的地方用木)。用竹制的稱為竹簡,用木制的稱為木簡。不過木的體積比竹大,它還可以制成版,每一塊版上較之竹簡,可以容納更多的字,不必編連,可單獨使用。版,又稱為方。寫上文字的版,則稱牘。所以古代的許多文字記錄稱為“版牘”或“方策”。

由于寫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長,所以信札又稱“尺牘”。古代的地圖也是繪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國的疆域稱為“版圖”。

在簡書實物發現以前,人們根據古書上“筆削”的記載,曾誤認為簡上的字是筆寫后再刀刻上去的,實物證明是用毛筆寫上去的,而非刀刻。所謂“削”是將寫錯的字,用刀削去錯字以便重寫,故有“筆削”之說。

簡牘起源于何時?據郭沫若的推測,可能在殷代已經出現。不過,從現代考古發現的實物來看,只限于戰國和戰國以后,而且相沿很久,從上古直到公元3或4世紀,一直作為書寫的主要材料和圖書的載體。直到東晉末年(公元400年后)才逐漸為紙所替代。

由于年代久遠,直接流傳下來的簡策實物,只能從考古發掘中獲得。

古代的發現,原物已不存,有文獻可征的共有九次,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次:

第一次發現是在西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破孔子宅,在宅壁中發現了一批戰國時代的竹簡。內容是戰國時期人們抄寫在竹簡上的儒家經典,即用古文寫的《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數十篇,因與當時的傳本不同,故稱為“古文經”。從而引起了一場長期的經書今古文經的爭論。

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統稱“汲家書”。流傳至今的有《逸周書》《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瑣語》四種,但都不是原本。

當然,以上兩次所發現的竹簡都未能流傳至后世。

近代從19世紀末到1949年共有八次發現。多是漢晉時期的木簡,地址均在西北地區,其內容多為古文書、信札及簿冊等,圖書有《論語》、《尚書》及日歷、方書等。其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甘肅額濟納河流域黑城附近,發現漢代木簡1萬多枚,因該地區原屬漢代張掖郡居延縣,故稱居延漢簡。這是1949年前出土最多的一批,內容涉及西北邊塞地區的行政、邊防、郵驛、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許多方面。這一實物現存放在臺灣。

1949年后,出土的古簡更多,除原西北一帶之外,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均有所發現,而且數量比以前發現的多得多。僅1996年9月至11月在湖南長沙走馬樓22號古井內清理出十幾萬枚三國時期的吳國簡牘,其總數就超過全國歷年出土簡牘的總和。不過主要是檔案文獻,不包括圖書。

2008年7月,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這批竹簡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后捐贈給清華。至于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

編輯:楊嵐

1 2 3

關鍵詞:活字 發明 印刷術 中國書的流變 中國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