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自媒體“裂變期”泡沫浮現:抄襲多發維權難 炒作吸睛無底線
“10萬+”催生怪象
“眼球經濟”滋生底線忽視
“可惡的10萬+,催生多少怪現象!”
談到“閱讀量標尺”,王逸“恨得牙癢癢”:“生怕漏蹭了一個熱點話題,哪家公司飛機鬧事了,哪個女明星出軌了,我都如數家珍。我們很少能拿到爆炸性獨家消息,文章想要‘10萬+’,就得話題有爭議性,標題要黃一點……在自媒體傳播領域,經常有好內容敗在了低俗標題上。”
隨著屏幕充斥越來越多的“雞湯”“硫酸”“肉體”等感官刺激消費品,深度文章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占。“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在自媒體平臺用古文寫章回體小說,形式很新穎,內容也不錯,但閱讀量很慘,寫這個東西,人不死很難出名。”王逸感嘆道。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八卦類自媒體閱讀量很高,但操作難度小、門檻低:復制粘貼一些網絡舊聞,東拉西扯甚至偽造網民爆料,再取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一篇“10萬+”閱讀量的公號文章就此問世。一些八卦號雖事實失準、缺少是非公正觀,卻因高人氣和點擊率,受到廣告商青睞,甚至已獲得幾輪“融資”。
從傳統都市媒體辭職,轉行做自媒體五年以來,王逸也對行業內刷流量、僵尸粉等灰色產業鏈,從“大開眼界”變成了“見怪不怪”。“之前我們做一個微博抽獎活動,每天送iPad,結果接到粉絲舉報一個中獎者是‘職業抽獎人’,他們專門用一堆僵尸號盯著抽獎,一個月收入三四萬元沒問題。”
除了“蹭熱點”,自媒體甚至成為虛假新聞、失實言論的滋生與散播“溫床”。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指出,59%的假新聞首發于微博。
“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往往一些小規模公眾號在尚未核實、考證的情況下,為蹭熱點、賣相關商品擅自發表揣測性、鼓動性言論,造成新聞不斷反轉、打臉。”長期研究網絡輿情生態的遼寧社會科學院社科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茜表示,隨著微信、微博等微傳播覆蓋率不斷提高,信息傳播速度和數量增加,普通民眾一時間難以分清消息源真偽、權威與否,給虛假信息留下了可鉆空子。
與此同時,除了內容方面滑向無底線的感官消費和底層炒作,收視數據、閱讀量也頻繁出現造假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近一半以上的直播平臺名存實亡,原創內容和實體用戶很少,數據不少源自造假,甚至出現機器人刷單。
法律專家認為,惡意刷流量的行為不僅會導致自媒體產業誠信危機,更有商業欺詐之嫌,減損行業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潛力。何茜建議,網信辦等有關部門加強對自媒體的合理管控,與掃黃打非辦等相關部門、機構有機協作,對跟風轉載者予以教育引導,以觀后效。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張寶義等專家建議,除了提高網絡普法力度,加強行業自律,成立行業協會相互監督,宜從新聞立法的角度制定法律法規,限制對未經授權即轉載、抄襲他人原創作品的行為,暢通投訴渠道,明確執法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加強監管或授權行業機構審查監管。(彭卓)
編輯:梁霄
關鍵詞:自媒體 裂變期 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