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作為“動詞”的文學

2017年03月17日 13:52 | 作者:徐興無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文學要成為一個積極的動詞,還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處世能力。在書寫尚未普及的時代,人類就已經創造出許多偉大的文學經典。在印刷時代,文學的傳播能力處于領先地位,故能蔚為大觀。就中國文學而言,楚騷、漢賦、駢文、古文、唐詩、宋詞,一代有一代之勝。明代文人王思任說:“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無論是魏晉文學的自覺、唐宋古文運動、現代新文學運動,都有社會和思想積極變革的時代背景,但如果沒有偉大的作品,這些運動就不會成功。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面臨更加巨大的變革。首先是技術的變革。書寫已經不再單純地依靠紙筆,數字技術為語言文字、圖像、音像提供了更為抽象的符號后臺,具象的藝術也找到了方便有效的工具和載體,文字的傳播效果已逐漸讓位于圖像和聲音。但是我們不要忽略的是:組織運行人類社會的工具還是語言文字,一切數據、圖像、聲音只有在人腦中還原成語言才能被理解。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其物質基礎絲毫沒有改變,文學不僅可以更新它的外在形式,而且能夠積極地將文學的品性和精神融入其他文化形式中去。其次是多元文化中的價值觀念不再單一,文學言志抒情的內涵變得復雜。但是,不管世道如何變遷,人性和歷史總有向善的方向性和規定性,中國文化稱之為“道”。“文以明道”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更是中國文學的信仰。文學具有興觀群怨的能力,只要積極地感發人性,表現世界,關注社會,批判黑暗和丑惡,就一定能夠提煉出積極的時代精神,為時代立言。

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大學的文學教育首先是通識教育,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次是培養文學事業的人才,包括傳授有關語言文學的理論、知識,培養語言文學的創作、研究能力。自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以來,中文專業的教育體系傳承比較連貫,不少百年大學都保持了比較優秀的中文學科傳統。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中文教育一定會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而如何積極地培養當代中國需要的優秀文學人才,應該成為中文專業教育思考的問題。比如,當前的中文專業多數是依照西歐和蘇聯的文學學科體系建構的,以西方的文學標準建構了中國文學史的話語體系,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與其說是文學的,不如說是文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全然以白話文學為教育內容,可是中國民間的文言文創作從未間斷過,傳統的詩文集在民國時期仍在出版,由于學科意識的局限,成了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都不管的地帶,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更新教育的內涵。再如,我們一直糾纏于中文系是否培養作家的問題,作家需要長期的文學實踐和個人經歷的醞釀,當然不能用教科書來培養。但是技術和傳播的革新早已讓文學成為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中活躍的文化因素,可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培養這方面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我們拓展教育的領域。諸如此類,都是在一個積極的時代,文學成為積極的動詞需要應對的挑戰。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文學 動詞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