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馮長根:一種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值得推廣
科學的科技成果評價能夠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展示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創新水平。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建議政府有關科技部門在工作中予以采納。
科技成果評價歷來就有一個自然而然的平臺
當一個科研人員需要研究或者開發一個新的成果時,他會尋找許多科技文獻,這是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想一想吧,當我們在閱讀科技文獻或者把科研成果撰寫成文時總會有一些很有特點的句子出現,它們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下面舉幾個這些句子的例子。
2011年,齊書元,李志敏和張同來等人首次得到高氯酸碳酰肼Zn和Fe兩種金屬配合物單晶。……在這個新發現的激勵下,為了工業化生產高氯酸碳酰肼鋅,他們還進行了工藝生產量級合成實驗的生產工藝研究,確定了最佳生產工藝條件,自此高氯酸碳酰肼鋅開始在國內推廣使用。
這句話出現在“劉影.作為火工藥劑的阱類配合物熱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這句話評價的科技成果,實際上是他們的:“齊書元,李志敏,張同來,周遵寧,楊利,張建國,喬小晶,郁開北.含能配合物[Zn(CHZ)3](ClO4)2的晶體結構、熱行為及感度性能研究.化學學報,2011,69(8):987—992.”
我們看第二個例子。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吳漢榮等就對天然場源作激電法測量開展了可行性研究。
這句話出現在“董莉,李帝銓, 江沸菠.差分進化算法在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中的應用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2015,30(4):1882—1895.”這句話評價的科技成果,實際上是他們的:“吳漢榮, 王式銘.利用天然電磁場進行激發極化法測量的可能性.物探與化探.1978,(1): 62—64.”
這些評價性例句我們在閱讀、調研、撰寫科研成果時經常碰到,我們組織學生從約100種期刊等文獻中,收集到這種評價1400多例。從功能性質看,這是對科技成果的評價,這些句子的出現,同時帶來了一個科技成果評價自然而然的平臺,它們為今天解決科研成果評價問題,為科學、合理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完善當下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我們今天呼吁的科研成果評價,它們其實就自然而然地擺在眼前。
這其實是一種科技界熟悉的、有歷史淵源的做法
說這是“自然而然”的,是因為它們的評價是科研專家們天天會碰到的。是什么保證了這一點?實際上,這是科技工作中“同行認可價值體系”(馮長根,科技隊伍建設中的“同行認可價值體系”.人民日報,2003.5.9,第八版)的反映。自從現代科技誕生,科技專家在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記錄下來時,就有了這種自然而然(對與自己相同課題的已有成果)的評價。由此,這些評價還相當準確地記錄了一項課題是如何被專家們“添磚加瓦”式地向前推進的。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涉及不同年代(從1943年到1992年)的5位專家,例子給出了評價性的句子。
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ing早在1943年提出了以抗原為模板合成抗體的設想,這種空間互配的思想成了分子印跡最早的思想萌芽。這項科技成果,在我們查到的文獻中,被評價(即有評價性句子)20次,被引用842次。我們在文獻中可以讀到的典型話語,例如:“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ing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抗體形成學說,盡管Pauling的理論被后來的‘克隆選擇’理論所推翻,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為分子印跡理論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分子印跡研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是Dickey。1949年Dickey制備了能用于甲基橙吸附去除的硅膠吸附劑并且提出了“專一性吸附”的 概念,這對分子印跡技術的提出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項科技成果,在我們查到的文獻中,被評價18次,被引用89次。我們在文獻中可以讀到的典型話語,例如:“1949年,Dickey首次提出了‘專一性吸附’概念,被視為分子印跡的萌芽”。
明確的分子印跡和分子印跡聚合物研究工作是德國的Wulff和Sarhan于1972年開展的,他們首次報道了以共價法成功制備了有機分子印跡聚合物。這項科技成果,在我們查到的文獻中,被評價29次,被引用458次。我們在文獻中可以讀到的典型話語,例如:“Wulff等首次成功制備出分子印跡聚合物,讓分子印跡技術方面的研究發生了突破性進展,Wulff為共價合成分子印跡聚合物奠定了基礎”。
1976年Nishide,Deguchi和Tsuchida制備了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第一次成功地將分子印跡技術擴展為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使離子印跡技術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這項科技成果,在我們查到的文獻中,被評價6次,被引用94次。我們在文獻中可以讀到的典型話語,例如:“1976年Nishide等選擇銅、鋅、鈷、鎳、汞、鎘與1,4-二溴丁烷結合并與聚4-乙烯基吡啶交聯聚合形成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通過酸洗等方法去除印跡離子,開創性地制備了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
1992年Yu,Tsukagoshi,Takagi等首先提出了表面印跡技術的概念,解決了傳統印跡聚合物傳質速率緩慢的問題,這為離子印跡技術的發展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這項科技成果,在我們查到的文獻中,被評價7次,被引用45次。我們在文獻中可以讀到的典型話語,例如:“表面印跡技術最早由Takagi研究小組在1992年提出,通過兩親性功能單體與印跡離子在乳化劑表面形成配合物并固定,然后進行聚合生成印跡位點位于材料表面的印跡材料”。
我們對這5位專家被評價的這些句子加以研究,發現在這5位專家分別被評價的20次、18次、29次、6次、7次所有句子(38句)中,某一位居后的研究者,不約而同地會對5位中若干位專家的工作進行評價,這種關系告訴我們,這5位專家其實在一個學術鏈上。即他們處在同一個學科課題方向上。研究這樣的學術傳遞鏈對于精準把握當前的學術進程和學科發展脈絡,深入探索學科發展規律,促進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包括實現對眾多專家科技成果評價)有很大幫助(見馮長根,《怎樣撰寫博士論文》,科學出版社,2015.第140頁)。
當前要鼓勵科技成果的書寫者重視同行評價
我們每年都要發表成千上萬篇優秀的科技論文,比如,2015年中國發表27萬篇論文。如果今年的科研成果在發表時,作者都對去年、前年別的同行(無論是否認識)對本課題“添磚加瓦”的成果予以評價,我們就會得到一個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評價平臺。這個龐大的平臺,只需要每位成果獲得者多寫一句話,多一句評價性的介紹。這一種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值得推廣。
要做好這件事,首先要從提升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話語權的層面重視這個平臺。目前,我國科技界多數論文作者不會在文中使用評價性的語句,尤其是不會評價國內的同行,極大多數中文作者評的是國外專家的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界、科技界的話語權十分薄弱。
要充分重視在學術論文中體現學術鏈,這簡單到只需通過在學術論文中使用準確、合適的評價性語句就可表達。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充分認識到通過學術評價性語句記錄自己研究領域的學術傳承和學術鏈,將自己所要發表的科研成果納入“學術傳承”,是科研工作者神圣的職責和崇高的榮譽。
科技期刊是這個平臺的重要載體,要重視期刊在這方面的作用。我們建議主編、編輯、審稿人要從“學術殿堂”把門人的角度,促進發表更多的優秀學術論文,它們既反映能進入學術傳承的學術和科技新成果,又反映課題學術鏈。一個期刊無論在現行影響因子評價方法中處于什么層次,只要堅持以影響力和學術傳承作為發表論文的準則,期刊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就會越來越大,這恰恰就是科技期刊的價值所在。如果能夠持久堅持這樣做,中國科技界就會擺脫“SCI”評價的負面影響,同時又堅持了其中科學、合理的部分。
我們組織學生從約100種期刊中,只能收集到1400多條評價性例句。這種例句,其中絕大多數是記錄國外專家的成果,極少針對中國專家的。這種情況距離中國科技大國的形象十分遠。對此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科研工作者在發表學術論文時都能夠充分重視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話語權,客觀、公正地評價國內外同行和前人的工作,詳細、準確地記錄研究領域的學術傳承關系及學術鏈,那么中國科技界學術論文的水平將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到那時(從強勢的學術論文質量上說)我們就能稱得上真正的科技強國。
(作者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馮長根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