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國際學校調查:教學質量良莠不齊 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加強監管迫在眉睫
對于目前的國際學校“熱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以上海為例,不少代表提出,教育本不應該是一個賺大錢的產業,我國法律也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必須是非盈利的。有些“貴族化”的國際(雙語)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瞄準了家長的腰包,把學校當成了搖錢樹。這些學校的教師流動性大,良莠不齊,辦學質量也可想而知。對于這樣的“國際學校”,家長們應當警惕。
2016年11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北京王府學校聯合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顯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發布方新學說傳媒CEO吳越看來,國際學校作為一個復雜的教育體系,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然而,現實卻是受制于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修改決定將于2017年9月1日起實施。在有關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此次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并對兩類學校做出明晰的界定,“還將依據分類制定相應的收費、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對國際教育行業的影響還需等待更多細則出臺,不過目前國際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則建議,保證教育質量是民辦國際學校要正視的問題,完善政府部門在低齡留學人群的監管與服務也是解決行業監管現狀的途徑。此外,合理配置本土教師、外籍教師和海歸教師,是維持國際學校教學穩定、借助國際課程教學經驗改革本土課程、實現國際學校長久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于民辦國際學校存在的亂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有觀察,他認為,國際學校在監管上是有空白的,“民辦的國際學校按照私立學校在管理。而在教育上,因為這類學校被要求要完成中國所有公辦學校規定的課程,所以他們把課程列在課表上,但不會按課表教學”。
陳志文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需要對國際學校進行監管,“首先要從法律層面重新定義國際學校,另外,也需要對相應政策進行調整,畢竟按照私立學校的監管標準,很多學校實際教授的課程體系是非法的”。(本報記者 趙麗 本報實習生 周靜)
編輯:梁霄
關鍵詞:國際 學校 調查 教學 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