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代偉人與一個時代

2017年02月17日 10:35 | 作者:李捷 | 來源:人民網 廣安日報 光明日報
分享到: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深刻論斷,到“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驚天一問,以1978年為起點,30多年一以貫之的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帶來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催生前無古人的制度創新。鄧小平在中華大地掀起的改革開放“第二次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創造熱情,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華民族強起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MAIN201701241508000264651671237

第三任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

鄧小平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遭受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磨難的中國,再一次面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歷史性抉擇。時代需要偉人,也造就偉人。在這一歷史關頭,鄧小平撥開重重迷霧,引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歷史轉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指明了正確方向。

針對“兩個凡是”的指導思想,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針對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自由化思潮,鄧小平斬釘截鐵地指出:“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總之,有“左”糾“左”,有右反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從一開始,就成為鄧小平掌舵的基本標尺,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就成為鄧小平掌舵中國航船的“北斗星”。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既對共和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作出科學評價,徹底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晚年錯誤,又捍衛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為繼續前進形成了最大的政治共識。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反復強調:“總的講,我們有四個不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變,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變,對外開放政策不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針不變。我們的改革和開放都將繼續進行下去。”這“四個不變”總和在一起,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能變。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和三步走戰略。(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建設,肩負著既要著重推進傳統產業革命,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斗。(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就是這樣,鄧小平把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基本國情、奮斗目標有機地聯系成為一個嚴密完整的整體,并給這樣一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系統冠之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個深刻地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新時代,就這樣開始了。

鄧小平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代

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辟,但是前行的路上,依然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是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機制的障礙和沖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

農業成為改革開放首當其沖的突破口。以包產到戶為標志的統分結合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推行,一方面沖破了集體生產、評分計酬的人民公社生產管理體制,另一方面突破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社會管理體制,在廣大農村同時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強了人們對改革開放的信心,也由此推動改革開放向城市發展,向工業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縱深發展。一時間,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各行各業都在談改革、都在進行改革的生動局面,傳統觀念的束縛、傳統體制機制的障礙被打破。

鄧小平推動全面改革開放的另一個主戰場,選在了獨具特色的深圳、珠海等地。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這就是鄧小平在中國設立經濟特區的初衷。這個目的完全實現了——從特區開放到沿海開放,從沿海開放再到沿江、沿邊開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猶如兩股大潮相互激蕩,造就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世界奇跡。

就這樣,中國不但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且找到了新的發展動力,這就是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所造就的中國奇跡,也就沒有由此闖出的一條中國道路。

鄧小平開啟了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再探索。鄧小平是如何實現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呢?

第一,鄧小平沖破“兩個凡是”和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沉痛的歷史教訓中汲取養料,率先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大鍋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能沒有民主、不能沒有法制,社會主義不能搞思想僵化、本本主義,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忽視發展生產力等,為我們指明了達到科學認識的正確路徑——實事求是。

第二,鄧小平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講新話,強調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強調大膽試、大膽闖,中華大地勁吹積極探索、大膽試驗的改革春風,對舊觀念、舊體制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鄧小平把這些歸結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并把群眾路線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第三,鄧小平鮮明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命題,既不走思想僵化的老路,也不搞全盤西化,不照搬照抄別國的模式。中國必須始終立足于國情,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依靠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大法寶,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成就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是有原則、有方向的。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一定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因此,“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把鄧小平未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階段

作為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鄧小平不僅為改革開放在20世紀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礎,也為改革開放在21世紀前50年的發展提出了戰略性預見。

鄧小平預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續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他指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鄧小平預見到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將會成為突出任務,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鄧小平預見到了農村在第一個飛躍基礎上面臨著實現第二個飛躍的歷史任務。他提出農村“兩個飛躍”的構想,指出:“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鄧小平預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將會成為時代性課題。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鄧小平始終堅信,要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礎上,才能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對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上述預見,是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政治遺產與思想財富。

一代偉人只能提出并解決他那個時代所賦予的并且是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發展的宏偉事業,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來謀劃,要有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的定力來實現。今天,我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努力奮斗。

中華民族復興日,公祭無忘告鄧翁。(李捷)

(摘自《光明日報》)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鄧小平 改革開放 發展

更多

更多